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血型不匹配也能移植?这台肝移植手术打破血型“结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20:32:00    

生死十日血型破界,重生一念医爱无疆。

小郑今年刚满40岁,10年前,他与妻子带着两岁的儿子,一起从江西来到上海,经营起一家小小的水果店。水果店开在一条不起眼的街角,生意虽说不上红火,却也是维系全家生活的唯一途径。与无数来上海打拼的人一样,小郑用汗水换来了安稳的小日子。

如今,孩子已经小学毕业了,小郑的妈妈也从江西老家被接到了上海。原以为这样的日子会一天天平安度过。去年10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发烧,让全家的生活陷入困境,安稳的生活一下子乱套了。

开始,小郑只是浑身无力,吃不下饭。他以为只是普通感冒,吃点退烧药就能好,可短短几天,小郑突然连站都站不稳,眼睛也开始发黄。一家人突然觉得,这可不是普通的感冒,小郑病了,且病得不轻。

小郑被送到瑞金医院感染科,谢青主任诊断后说:他的肝脏完全“罢工”了,这是严重的药物性肝衰竭,需要考虑换肝,否则连命都保不住。

听到“换肝”,小郑一家顿时慌了,全家老小六神无主乱了方寸。

果然不出谢主任所料,小郑住院的第三天,就陷入了昏迷状态,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小郑的妻子攥着通知书,不停地颤抖。

且不说手术费要几十万,最难的,是要有合适的肝源。没有肝源,再多的钱也救不了命。要找到匹配的肝,谈何容易?小郑妻子想,老公命悬一线,别说等几个月,等几天都不行。蹲在医院的走廊里,小郑妻子彻底绝望了!

就在全家面临绝境时,瑞金医院肝移植病区的宋少华主任团队经过缜密评估,周密讨论,精心筹划,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可以试试跨血型移植!

为了挽救病情,小郑做过两次血浆置换,其体内针对B型血抗原的抗体滴度已大幅度降低,既少许延长了小郑的等待时间,也降低了血型不合带来的风险,这可能是最后的机会!原来,此时有一个B型的肝脏正在分配,而小郑是O型血,通常两者并不匹配,但是通过术前精准的血浆置换和术后精细的免疫抑制策略,医生也能用血型不匹配的肝救命。至于治疗费用,宋少华主任表示,医院可以通过医院的广聚善爱慈善基金提供一部分帮助。

在征得小郑妻子同意后,家属们决定把生死交给医生。今年才60多岁的小郑母亲此刻握着医生的手泪流满面:医生,求求您,一定要让我儿子活下来,他才40岁啊……。

事不宜迟,对小郑来说,现在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肝移植手术的准备工作立刻启动。

当天下午,手术正式开始。手术室里,各个环节既忙碌又有序:麻醉师紧盯仪器,移植团队精准切割,护士团队密切配合……。直到那颗陌生的肝脏在小郑体内顺利植入,所有医护团队才松了口气。整整5个小时过去了,此刻,窗外已是满天星斗。

看到手术室大门打开,在走廊焦急等待的小郑家属立刻迎了上去。他们既想知道结果,又怕知道结果,当看到所有医护人员脸上都露出轻松的神情,小郑妻子知道,手术成功了!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输血需要血型相同,肝移植当然也是如此。但这是一次例外的尝试,虽然在其它医院有过成功的案例,但瑞金医院的医生们却是第一次,因此,他们也在等待奇迹的出现!

术后的每一天都是考验。

小郑术后就转往了重症监护室,医护团队24小时守候,根据实时监测的免疫指标,动态调整抗排异药物的剂量与组合,用药物和仪器为他“护航”。一周后,小郑奇迹般地醒来了,轻轻地喊出妻子的名字。那一刻,妻子扑在病床前,又哭又笑。

从入院到手术完成,仅仅过去十天时间。一条鲜活的生命回来了,一个温馨的家庭回来了。20天后,小郑顺利出院。

如今距离小郑接受器官移植手术已近半年,在宋少华主任团队实施的精细化医疗管理下,他的身体各项指标稳定向好,顺利回归家庭生活。这套涵盖精细免疫抑制调节、术后心理康复等多维度的健康管理方案,既精准控制着抗排异药物的血药浓度,又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帮助他重建生活信心。虽然他体力尚未完全恢复,暂时无法打理曾经红火的小店,但能重新拥抱晨昏相伴的烟火人间,小郑望着窗外新抽的柳芽不禁感叹:"活着,真好。"

小郑的故事不是个例。在中国,每年有许多肝病患者在生死线上挣扎。跨血型移植技术,像穿透黑暗的一束光,让“等不到”变成“来得及”。医学的进步,它承载着丈夫重新握紧妻子的手,父亲再次抱起孩子的温度。

生命的奇迹,往往诞生于绝境中的那一次“试试看”。而这份奇迹背后,是无数医者的手术刀与仁者之心,是家人永不言弃的坚定,是每个人对活着的深深渴望。

什么是跨血型肝移植?

小郑的故事里,最关键的“救命稻草”是跨血型肝移植。这种技术如何打破常规?哪些人能用?医生又是如何完成这场“生命跨界”的?

1. 什么是跨血型肝移植?

通俗来说,就像输血需要血型匹配一样,传统肝移植也要求供体和患者的血型一致(比如A型血的人通常只能用A型肝)。但现实中,匹配的肝源往往“一肝难求”,许多患者等不到就去世了。

跨血型肝移植,就是突破限制,把不同血型的肝脏移植给患者。比如小郑这例是B型血的肝脏移植给O型血的患者。这背后的“黑科技”,是医生通过术前血浆置换,降低患者体内针对供肝血型的抗体水平,同时结合术后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哄骗”患者的免疫系统,让它暂时“认不出”新肝脏是“外来户”,从而避免激烈排斥。

2. 哪些人需要跨血型移植?

不是所有肝病患者都能用,它更像“最后一张救命牌”,多用于紧急情况下的肝移植:比如急性肝衰竭患者,可能几天内就会死亡,根本等不到匹配肝源。但注意!慢性肝病患者如果病情稳定,医生仍会优先寻找血型匹配的肝源,毕竟风险更低

3. 难关在哪?

第一关:免疫系统的“暴动”

人体免疫系统天生排斥“外来物”。血型不匹配时,这种排斥会更凶猛,可能直接“杀死”新肝脏。医生需要在手术前通过血浆置换降低抗体滴度,并给患者用强效免疫抑制剂,像“灭火队”一样时刻盯着排斥反应。

第二关:术后的“持久战”

即使手术成功,患者也可能面临感染、出血、胆管并发症等问题,尤其是血型不合可能造成的慢性排异。医生需要像“拆弹专家”一样,定期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稍一松懈就可能前功尽弃。

文、编:东 东、张磊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鸡毛百科 琼ICP备2024042143号-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