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

今日,我们迎来小暑节气。此时虽然暑气尚未达到极致,但高温高湿的天气,仍易使人出现食欲不振等脾胃症状,还会出现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急躁焦虑等“情绪中暑”症状。中国中医【时节养生·中医同行】栏目邀请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张朝晖介绍小暑节气的养生诀窍。

防病养生篇
小暑节气处于夏季中后期,气候特点为高温高湿、湿热交蒸,此时人体阳气外浮、气血趋向体表,脏腑功能相对减弱,且易受暑热、湿邪侵袭。养生需遵循“清热解暑、利湿健脾、养心护阳”的核心原则。此时节,中医穴位保健可选取具有调节脏腑、疏通经络作用的穴位,如大椎穴、阴陵泉穴等。
饮食养生篇
小暑时节气候 “暑热夹湿”,饮食调理需以清热、利湿、养心、健脾为核心,养护脾胃功能,避免加重湿热或损伤阳气。饮食遵循 “四宜四忌” 原则,即宜清热解暑、利湿健脾、养心安神、清淡易消化,忌辛辣助火、滋腻生湿、过咸过燥、暴饮暴食。同时注意少量多次饮水,午时饮食清淡,晨起忌寒凉,做到 “清热不损阳、利湿不伤阴、养心兼健脾”,合理搭配当季食材,以应对气候特点、增强体质、预防节气病。推荐食用荷叶冬瓜老鸭汤、银花扁豆花饮。
运动养生篇
小暑节气运动养生以 “轻清养阳、祛湿护津” 为核心,遵循顺应暑湿特性的原则,运动时间选早晚,注意避阳就阴;运动强度轻缓柔和,忌大汗;运动环境要通风避湿,兼顾阴阳。推荐常做“转腰甩臂解暑式”,通过 “以动治静”的方式,在不耗阳气的情况下,借肢体摆动与呼吸调节,导出体内暑热湿浊,适合久坐人群日常保健 。
来源:中国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