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永医科普丨青少年鼻出血需警惕:可能是鼻咽纤维血管瘤在作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0:01:00    

鼻出血是青少年群体中的常见现象,尤其在干燥季节或运动后,鼻腔黏膜脆弱易破,轻微磕碰就可能引发流血。然而,若频繁出现反复单侧鼻出血、伴随鼻塞或听力下降等症状,家长需高度警惕——这可能是“鼻咽纤维血管瘤”的信号。

一、什么是鼻咽纤维血管瘤?

鼻咽纤维血管瘤是一种良性但具有侵袭性的肿瘤,好发于10-25岁男性青少年,又名“青少年鼻咽纤维血管瘤”。它起源于鼻腔后部或鼻咽部的血管组织,虽非癌症,但生长速度快,易侵犯周围骨骼、眼眶甚至颅底,导致严重并发症。该瘤体血供丰富,表面脆弱,轻微刺激(如擤鼻、打喷嚏)即可引发喷射状鼻出血,且止血困难。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引发贫血、视力障碍或颅内感染。

鼻出血别轻视:两项检查不可少。

许多家长误以为鼻出血是“上火”或“疲劳”所致,常自行处理。但若符合以下特征,务必及时就医:

- 单侧鼻腔反复出血;

- 出血量多且难以止住;

- 伴随鼻塞、耳鸣、听力下降、面部麻木或头痛、复视及眼球突出。

1. 抽血检查:排除全身性疾病。

医生通常会要求先进行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测。

-为何重要?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或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也会导致反复鼻出血,需首先排除。

- 误区澄清:抽血并非“过度检查”,而是精准诊断的关键步骤。

2. 鼻内镜检查:揪出“隐形”肿瘤。

鼻内镜是诊断鼻咽纤维血管瘤的核心手段。医生将纤细的镜头伸入鼻腔,直观观察鼻咽部结构。

- 检查优势:无创、快捷,可清晰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及血管分布;

- 必要时结合影像学:CT或MRI能进一步评估肿瘤对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

- 禁忌:血管瘤禁忌活检,以免引起大出血。

二、早诊早治,避免严重后果。

一旦确诊,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随着微创技术发展,鼻内镜手术可通过鼻腔自然通道切除肿瘤,创伤小、恢复快。术后需定期复查,防止复发。

三、给家长的建议。

- 勿盲目止血:仰头、塞纸可能加重出血,正确做法是身体前倾,捏住鼻翼压迫止血;

- 记录症状:出血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信息有助于医生判断;

- 主动配合检查:抽血与鼻内镜是安全、必要的诊断工具,切勿因担忧而延误治疗。

鼻咽纤维血管瘤虽是良性肿瘤,但“杀伤力”不容小觑。青少年若出现异常鼻出血,及时就医、规范检查,才能守住健康防线。

文/唐小辉 黄雪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鸡毛百科 琼ICP备2024042143号-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