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吴晓铃
●填补“东亚现代人演化瓶颈期”空白
●现代人起源扩散阶段全世界唯一发现丰富植物的遗址
●国际罕见同时发现石器和动植物遗存的全科型遗址

川观新闻记者 吴晓铃
我们是谁?从哪里来?这是人类非常希望得到答案的终极之问。伴随着遗传学等科学研究,人类起源有了人类多次走出非洲的学说,甚至认为在距今10万至5万年的现代人演化扩散的关键时间节点,东亚地区存在“现代人演化的瓶颈期”。然而,旧石器时代的考古新成果,不断丰富我们的认知。
4月24日,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成功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处旧石器时代“百科全书”式的遗址,是现代人起源扩散阶段全世界唯一发现丰富植物的遗址,是国际罕见的同时发现石器和动植物遗存的全科型遗址,也是确认了一系列国内甚至国际最早阶段的行为现代性证据的遗址,填补了所谓“瓶颈期”的缺环,表明了中国南方及东亚地区早期人类文化发展在本地区的源远流长,为现代人特别是东亚现代人的起源演化研究提供了关键性新材料。

濛溪河遗址(濛溪河遗址群第1地点)位置图与地貌远景
改写人类的植物利用史
2021年9月,资阳濛溪河遗址因洪水冲出动物化石等遗物被意外发现。因为处于饱水环境,遗址极为罕见地保存了一个距今约8万至6万年间比较完整的远古社会,为我们了解远古人类“何以为食”“何以为生”提供了珍贵材料。

乌蔹莓。
“濛溪河遗址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植物遗存,是现代人起源扩散阶段全世界唯一发现丰富植物的遗址。”濛溪河遗址项目负责人郑喆轩介绍,考古人员在工作时采集了近两万份、20多万升土样。“目前仅挑选了600多份浮选样本,便从中发现了6万多颗植物种子和果实,已经鉴定出来的已有壳斗科、十字花科、葫芦科等37科53属,包括树木、果实、种子、孢粉,极为丰富地保留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大量植物信息。”

筋骨草。
这些植物遗存,不仅对于人们了解8万至6万年前濛溪河遗址一带分布的植物种类,也为了解远古人类对植物的深刻认识和广谱化利用提供了证据。

部分出土植物种子。
郑喆轩介绍,遗址发现了全世界最早在人类遗址中发现的接骨草,这是一种至今仍在利用的药用植物,可能意味着当时的远古人类已开始了对草药的利用。“通过统计,濛溪河遗址发现的接骨草十分富集,不像自然生长的状态。濛溪河的远古人类把接骨草带到遗址,也许意味着已经开始发现它的药用价值。”在中国上古神话中,三皇之一的神农有尝百草之说,“接骨草在濛溪河遗址的富集,或许意味着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人类对植物的广泛探索和利用就已经开始。”

全世界最早的接骨草。
濛溪河遗址还发现了全世界最早在人类遗址中发现的核桃,证明了核桃早在数万年前就已在本土生长,纠正了史料记载核桃仅来自中亚的错误。去年年底,还发现了全世界最早的花椒,让今天喜爱“麻辣”的四川人得以合理想象远古人类处理食物时会不会已开始放“调料”。

全世界最早的花椒。
据介绍,遗址还发现了橡果、核桃、葡萄、乌蔹莓等人类可食用的植物种子、果实和根茎。根据其分布状态,其中的一部分极可能是人有意识带到遗址,证明当时的人类已经有意识且有能力从自然界摄取更多的资源。郑喆轩介绍,学术界此前大多认为人类对植物的广谱利用出现在一两万年前,“濛溪河遗址大量植物的发现,将极大改写史前人类对植物的利用历史。”

部分出土核桃和橡子。
“肉食”丰富囊括水陆空动物
濛溪河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也相当丰富,迄今出土的动物化石中发现了象、犀牛、熊、牛、鹿、猕猴、鱼、龟、蛇、鸟、豪猪、竹鼠等至少30多个种类,覆盖大中小、水陆空、食肉食草类等几乎所有类别的动物,其中很多动物骨骼都有烧灼以及切砍的痕迹,显示出古人类对动物资源的深刻认识和广谱化的狩猎能力。

麻雀也是濛溪河先民的食物。
在动物骨骼中,不乏熊、虎这类猛兽。它们是自然死亡后幸运保留了骨骼,还是濛溪河先民的“盘中餐”呢?遗址现场留下了“破案”线索。 郑喆轩介绍,熊趾骨上发现了清晰的切割痕迹,应该是人类所为。这也令濛溪河遗址成为国内最早发现猛兽被人类明确利用的遗址。在遗址发现的火塘遗迹里,考古人员还发现了烧过的剑齿象下颌骨,可能是猎杀之后将近烤熟后才开始享用。郑喆轩表示,在旧石器时代,对猛兽的狩猎并不经济,因为极可能狩猎失败甚至在狩猎中产生伤亡。对猛兽的猎杀,需要对自然资源的深切认识、高超的狩猎能力和团队协作,“濛溪河遗址的发现,很可能证明当时的人类已掌握这些技能。”

剑齿象骨骼集中分布现象。
除了大型动物骨骼,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东亚最早的成规模的鱼、鳖等水生动物的遗存。郑喆轩介绍,人类对水生动物的利用一般认为晚到一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但濛溪河的发现将这一时间提前到了8万至6万年前。丰富的动物以及橡果、核桃、葡萄、莓果等植物,揭示出当时的人类已有相对丰富的“食谱”。

部分出土动物化石。
刻划痕迹留下人类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濛溪河遗址还发现了在植物果实、动物骨骼以及石头上的各种刻痕,迄今为止比较明确的已有十余件,是东亚首次集中性、系统性出现的象征性行为证据,反映了东亚人类意识及行为的复杂化。而在此之前,与濛溪河遗址同期或更早的刻痕,全世界极少出现。

系统刻划痕迹。
记者看到,这些刻痕既有长短不一的“X”形、不太工整的方格以及不太平整的线条。在一块不足3.5毫米的骨头上,出现的刻划条纹多达11道,线与线之间距离较近,排列规整。这些线条是自然界偶然形成的吗?

带砍切痕的木头。

有人工痕迹的赭石。
郑喆轩介绍,骨头上的11道刻痕中,部分线条内部有二次发力点,而且骨头刻划一面并非完全平面,而是有一定弧度,因此和人类行为有关。此外,多枚橡果上也出现了刻痕,是全世界发现的最早植物刻痕,其中一枚橡果还出现穿孔,很可能是人为结果。而穿孔的行为,显然比刻划更加困难。在远古时代,人类的主要任务是从自然界中攫取食物保证活下去。刻符的出现,或许与早期人类艺术的萌芽有关。表明当时的人类已有余力展开对世界的想象。

穿孔骨片。
这些早期现代人的行为,还包括了用木头、动物骨头、特殊原料的石头制作各类工具。在濛溪河遗址,可以看到石器越来越小,因为远古人类手部越来越灵活,因此能抓小东西。此外,当时的人类也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的硅化木来加工精细的工具。不仅如此,遗址还发现了多件国际罕见的木器,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工具体系,也为旧石器时代可能存在一个木器时代提供了新材料。结合动植物等其他发现和利用证据,形成世界同期最复杂及系列最早阶段的行为现代性集合,展现了东亚早期现代人意识及社会行为的复杂性。

穿孔橡果。
考古实证打破“东亚现代人演化的瓶颈期”
众多的“首次”发现,为解决国际关键学术问题、尤其是东亚人起源演化的相关问题提供了考古实证,尤其让“东亚现代人演化存在瓶颈期”的论调不攻自破。
据介绍,在人类起源演化的研究中,人类直接祖先现代 人的起源存在“多地区起源说”和“晚近走出非洲说”。在距今7.4万年前,印度尼西亚爆发了超级火山,遮天蔽日的火山灰让全球气温骤降十几度,并且时间持续约十年左右。根据遗传学研究,部分科学家认为当时的人类和动植物大量灭绝,只有非洲的某一支人类幸存下来,进化出更强的体魄,走出非洲,是现代人的起源。当包括中国的学者提出人类起源“多地区连续进化伴随杂交”理论时,却被认为是民族主义思想作祟。因为在前几十年,东亚地区的确很少发现距今10至5万甚至3万年左右的遗址。

橡子密集分布区局部。
濛溪河遗址的出现,以丰富的遗存证明东亚人群并没有因为极端气候而灭绝消亡。郑喆轩介绍,濛溪河遗址的石器属于硅质岩小石器工业,与东亚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既一脉相承又有创新发展,“说明东亚人群一直在这里生存演进。”遗址的烧骨堆和火塘,证明了他们已经频繁用火;遗址不同区域不同遗物的富集,显示可能存在功能分区,将原料处理、消费区等进行区分,证明当时的人类已有意识对空间进行规划利用,显示出较为复杂的组织行为能力。不仅如此,濛溪河遗址还并非孤单存在。在沱江和涪江流域的浅丘地貌区,考古人员已调查确认了包含86个遗址点的濛溪河文化类型的遗址群,初步测年显示年代主体在距今10万至5万年,文化和濛溪河遗址高度一致。另外,还发现了多处距今3至1万年的遗址,文化面貌与濛溪河也有较强的关联性,形成了东亚远古人类发展的完整脉络。“综合来看,极端的气候变化并没有让本土人群灭绝,他们生存得很好,生产生活、技术能力、认识世界的深度都很强。这种演进与西方远古人类基本一致,填补了东亚地区人类起源发展的空白,也是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种作为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胜利。”

部分出土骨器。
据介绍,濛溪河遗址仍在继续发掘,争取发现更多远古人类的秘密。未来,这处遗址有望以遗址公园的形式与公众见面,让人们得以触摸一个鲜活生动的远古社会。
所有图片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