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福建卫生报】
当“高龄+复发+严重感染”
三大高危因子叠加,
一场历时39天的生命急救
在福州上演——
4年前,家住福州的老陈(化名)在接受舌癌根治术后,左下颌逐渐长出了直径约10厘米的感染肿物,口腔还散发令人难以忍受的恶臭。辗转多地求医无果后,他来到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就诊。
入院后,甲状腺乳腺头颈外科刘春生副主任医师接诊,经过一番检查、分析,老陈最终被确诊为“舌癌术后并发口底瘘致颌下巨大感染腔”。

通过电子喉镜,医生发现老陈左侧舌根与咽侧壁交界处存在一个小拇指粗细的瘘口,口腔和颌下组织间形成异常通道,形成医学上称为"口底瘘"的隐蔽危机。唾液、食物残渣不断渗入颌下,逐渐滋生出足球大小的感染腔,恶臭分泌物如同"生化炸弹"威胁老陈的生命。

随即,甲状腺乳腺头颈外科迅速组织多学科团队会诊。
术前,影像科团队借助CT三维重建技术,为手术规划提供了依据。同时,麻醉科、营养科等多学科团队也评估了老陈的心肺功能和手术耐受能力。
手术中,由于老陈属于二次手术,口底组织结构错综复杂,加上局部组织粘连严重,刘春生副主任医师团队和福建省肿瘤医院头颈肿瘤外科施友元主任医师联手,三步破解危局:
精准"爆破":在血管密布的手术禁区切除感染源;
鬼斧"缝补":胸大肌肌瓣化身"生物补丁"封闭瘘口;
立体防御:个性化抗感染+营养支持搭建康复护盾。
经过39天精心治疗与护理,老陈颌下感染腔完全闭合,咽瘘口成功愈合,困扰多年的肿胀、恶臭消失无踪。目前老陈已顺利出院。

刘春生介绍,大多数情况下,医生会通过手术治疗舌癌,使舌头恢复健康。然而,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个并发症,即口底瘘。
刘春生进一步解释说,如果将口腔想象成一个房间,口底就是房间的“地面”。如果出现了口底瘘,就好比房间的“地面”上出现了一个洞。它在口腔和下方组织之间形成了一条不该有的通道,就像房间和地下室之间突然多了一个神秘的“小门”。
这个“小门”一旦形成,原本应该留在口腔中的东西,如唾液、食物残渣等,就可能通过这个“小门”流下去,引起感染。此时,患者的口腔可能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而且这个“小门”还会影响口腔的正常功能。
因此,舌癌术后护理很关键。刘春生提醒,如果发现口腔有异常情况,比如持续有异味,或者进食、说话感觉与以前不同,就应该立即就医检查。
现在刷到我们全凭缘分
大家记得设置星标
关注精彩内容不迷路~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张帅
通讯员:林春梅
编辑:兜兜
审核:黄美辉、刘碧华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