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内科学教研室副主任 谭 超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单祺雯
入夏后,很多人会有头昏体沉、乏力倦怠、睡不醒的症状,这可能是湿气过重的表现。作为食疗祛湿的“扛把子”,红豆薏米水在养生人士心中知名度颇高。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内科学教研室副主任谭超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表示,想要红豆薏米水有祛湿效果,先得喝对了才行,不能滥用。

中医学里把具有重浊、黏腻、趋下等致病特点的邪气称为湿邪,其会阻遏人体内“气”的正常运行,遏制阳气(体内的御邪力量),诱发疾病。一般情况下,健康人的免疫系统可以识别湿邪,进而筑成健康屏障,抵挡其进入身体。但若身体正气不足时湿邪就可能偷袭成功。它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侵入人体:1.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饮食不节制、贪吃生冷寒凉之物、酗酒等,导致脾胃损伤,使脾胃运化水液的功能失调,水液积聚而生内湿。2.外部环境干扰。住处潮湿、涉水淋雨或是长期从事水上工作等,都会导致外湿入侵。
中医认为,“暑多夹湿”,夏季气候炎热外加多雨潮湿,是湿邪较为猖狂的季节。从临床来看,腹泻、水肿、鼻炎、尿路感染、风湿性关节炎、疱疹、皮肤病、妇科炎症等都是湿邪所致的常见病。
“谈及祛湿,大家所熟悉的喝红豆薏米水、玉米须茶等确实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前提是先辨体质,还要注意用法。”谭超介绍,以红豆薏米水为例,关键的药食同源之品“薏米”(又称薏仁、薏苡仁)有两种用法,即生用和炒用。生薏米偏寒凉,利水渗湿最在行;炒薏米能缓和药的偏性,擅长健脾止泻。有的人大便不成形,容易拉肚子,听说薏米能祛湿止泻,就赶紧买了煮粥,吃完后发现变得更容易拉肚子了,这就是用法不正确。脾虚有湿气易腹泻的人,可以选用炒薏米。
另外,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祛湿。比如,阴虚体质(手足心发热、口干舌燥)人群使用温燥祛湿的药物或食物,会进一步伤阴,导致虚火更旺,出现烦躁、失眠等症状。血虚体质(月经量少、面色萎黄、唇甲色淡等)的人要慎用祛湿之法,盲目祛湿可能会耗伤气血,加重血虚。妊娠期女性、老年人和小孩也不能盲目祛湿,以免伤及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