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特色优势产业升级攻坚战”媒体行活动聚焦银川 解锁工业高质量发展新密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2 09:07:00    

一块工业蓝宝石有怎样的生长历程?一根亚麻纺纱如何串起一条产业链?近日,记者跟随“特色优势产业升级攻坚战”媒体行活动脚步,深入企业车间实地探访,一幅幅“有绿、有技、有特色”的产业图景徐徐铺展,为银川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加速技改提能 助力产业升级

8月21日,媒体记者走进位于银川高新区的宁夏富杨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管道纵横交错,巨型储奶罐整齐排列,原料奶在不同管道和容器中快速流转,最终变成稀奶油、浓缩牛奶等深加工乳制品。

依托宁夏奶源优势以及持续进行的技术改革与设备升级,该企业日处理生鲜乳能力达1200吨至1500吨。“去年,我们在四效蒸发工艺基础上,引进了更高效、节能、环保的MVR单效降膜蒸发工艺,在整体效能不变的情况下,蒸发效率提升至95%以上,综合能耗降低60%以下。”宁夏富杨食品有限公司行政经理白建伟介绍。

技改有效解决了传统乳制品生产中的高能耗、高成本、高温度、噪声污染等难题,同时最大限度保留牛奶的营养成分。白建伟表示,在提升效率和品质的同时,企业天然气使用量显著下降,每年可节约生产成本500余万元。今年9月,该企业还将对稀奶油和黄油产线进行并线与技改。

作为银川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要力量,宁夏舜昌亚麻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也以技术改造为突破口,持续推动亚麻纺织产业提质增效,现在已成为国内亚麻行业唯一一家从纺纱到染整的全产业链现代化企业。

“亚麻纺纱生产线经过技改,细纱条干更为均匀、强度更高、毛羽减少,可纺线密度更细。”宁夏舜昌亚麻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纺织厂厂长何声珍介绍,过去,企业使用的细纱机能耗高、效率低,技改后采用全变频电机,实现自动成型和智能调速,极大提升了纺纱频率,产品质量也迈上了新台阶。

“技改后,连续式练漂技术减少了织物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褶皱、拉伤、摩擦、起毛等问题,染色精度更高,一致性更好,更能满足亚麻面料成品市场的高端定制需求,此外,同样是8小时一班,过去只能产出20公斤亚麻面料成品,现在产量高达45公斤,电能消耗比以前减少10%以上,先进的设备使我们拥有全行业排名前列的织布效率。”何声珍说。

攻坚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手机屏的高清透亮、智能手表表盖的坚硬耐磨、航空领域大尺寸窗口的极耐高温,都离不开一种硬度仅次于金刚石的“硬核”材料——工业蓝宝石。

在天通银厦新材料有限公司展厅内,不同规格的蓝宝石晶棒及其制成的LED灯、手机屏、手表镜面、镜头、激光滤光片等产品一一陈列。媒体记者边走边看、边拍边问,深入了解工业蓝宝石的“巨无霸”成长历程,也对企业10年的“晶”进之路赞叹不已。

曾几何时,这类晶体材料的生产技术一直被国外“卡脖子”,如今全球75%的产能集中在银川,天通银厦正是这一成就的关键推动者。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天通银厦自落地银川经开区以来,10年累计投资35亿元,建成从原料合成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具备年产4700吨蓝宝石晶体、1000万片晶片的生产能力,并掌握核心装备制造技术,助力银川成为全球最大工业蓝宝石生产基地。

天通银厦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银川的能源与政策优势,企业聚焦工艺与设备等核心难题开展多项技术攻关。过去,C向晶体生长是国内相关产业的技术瓶颈之一。企业落地银川第3年,成功研发出首块400公斤级C向晶体,打破国外垄断,逐渐占据全球超50%的市场份额,成为名副其实的“蓝宝石大户”。

今年7月,宁夏北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氮化铝电子封装陶瓷材料扩产项目建成投产。高端氮化铝陶瓷材料市场长期以来由国外企业牢牢掌控的局面被成功打破,实现进口替代。媒体记者走进项目现场,处处都能感受到高质量发展的脉搏。

“氮化铝陶瓷是综合性能最优的先进陶瓷封装材料,具有高热导率、低介电常数等特性,但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价格高昂、供应受限,成为制约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卡脖子’环节之一。”北瓷新材料负责人田印国介绍,“如今我们实现了高纯度氮化铝粉体、高热导率基板、结构件乃至技术门槛最高的高温共烧陶瓷等系列产品的全链条自主可控,建成国内首家氮化铝陶瓷全产业链生产基地,年产430吨氮化铝粉体,产能国内第一。”

“从通用产品到高端制品,企业已全面达产。目前,年产氮化铝粉体430吨、氮化铝陶瓷结构件1000件、氮化铝陶瓷基板300万片、高温多层共烧氮化铝陶瓷基板(HTCC)5万片。”田印国表示,企业生产的250瓦超高热基板也已实现国产替代,预计下半年产值将接近1亿元。

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闫茜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鸡毛百科 琼ICP备2024042143号-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