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张女士的车辆通过保险公司送修后,不仅没有修好,后视镜、车窗膜、门把手等处还新增了多处剐痕。她发现,自己的车在两家修理厂之间来回辗转5次,发票还是第三家修理厂开具的。几经折腾,张女士通过诉讼、行政部门介入才解决了问题。
近日,央视新闻曝光事故车辆虚假维修、恶意骗保乱象。张女士的遭遇背后,一个把维修资金当成蛋糕瓜分的利益链条浮出水面。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维修费用保险会赔,多点儿也无妨。实际上,即使保险全额理赔,这笔费用本质上仍有可能“羊毛出在羊身上”。
众所周知,保险费与车辆前一年的出险情况有关,通常出险达到两次,保险费来年就可能上涨,所以不少车主遇到剐蹭等小事故后,干脆选择自费修车。买了保险却不敢用、用不上,保险公司指定维修厂不靠谱,如此种种,辜负着车主的信任。
按理来说,保险公司跟哪家修理厂合作,车就应该在哪里修理,不需要牵涉第三方。然而,有的修理厂承接理赔业务后,并非依靠技术服务盈利,而是通过转包赚取差价。结果要么是维修费高企,要么维修质量不尽如人意,也就不让人感到意外了。
整治保险修车费乱象,保险公司要尽到监督责任。理赔费用是保险公司最大的运营成本,作为具备专业能力的企业,对于车辆维修产生的合理费用,保险公司不能纵容“内鬼”。
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监管部门要创新治理方式。例如,宁波市多个部门联合成立事故车辆“诚信修”专班,通过大数据比对碰撞事故车辆的保险与维修数据,精准识别企业是否存在违规行为。
正如法律专家所言,有关人员故意提高维修费、瓜分保险理赔资金等行为,达到一定数额都可能涉及骗保犯罪。有关部门需加大打击力度,严肃处理一批典型案例,切断其中的利益链条,让保险回归“让车主省心”的保障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