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文金晶(西南科技大学)
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孤独症儿童常被人们称作是“星星的孩子”。他们就好像来自遥远的星球,在夜空中独自闪烁。近年来,尽管孤独症已经受到了社会大量关注,但仍有许多误区需要注意。(4月2日 央广网)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神经发育性疾病,核心症状包括社交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及兴趣狭窄。据统计,我国孤独症患者已超1300万人,发病率约为1%。大众对于孤独症的印象,很多时候是被影视作品塑造的。在荧幕中,他们常常是有极高天赋的“天才”,所以,普通人对孤独症的理解却仍停留在“天才儿童”“性格孤僻”等刻板印象中。
据媒体报道,大众对于孤独症儿童的认识中也存在一种误区,认为这种“天才病”,不需要干预。其实,他们与普通人中发现“天才”的概率是没有差别的。即使是被称为“天才病”的阿斯伯格综合征,其患者随着年纪慢慢长大,也会出现学习障碍。所以,过度强调孤独症的“天才”标签,不仅忽视了个体差异性,还会导致普通孤独症家庭陷入“能力不足”的自我怀疑。唯有撕掉“天才儿童”的标签,正视孤独症作为谱系障碍的复杂性,才能更好地为孤独症群体提供科学干预。
不仅如此,社会上对孤独症家庭往往会有“孩子患病是家长教育失职”的偏见,这些偏见逐渐成为千万孤独症家庭的心理枷锁。研究表明,孤独症成因涉及遗传、环境等多重因素,与养育方式并无直接关联。所以,这种将照护责任完全推向家庭的社会认知,不仅加剧了“一人患病、全家致贫”的现实困境,更是对正处在治愈焦虑家庭的“二次打击”。
当浪漫化的标签遮蔽住孤独症群体的真实困境,当认知误区阻碍症状的干预进程,如何破除社会对孤独症的误区、构建包容性社会,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既需要政策层面将孤独症筛查纳入公共卫生体系、扩大医保报销范围,也需要推动普通学校配备特教资源、激励企业开发辅助性就业岗位,更需要通过媒体科普破除污名化现象。当我们调低世界的“声音”,用心、用行动去聆听每一颗“星星”的声音,相信他们都能在地面找到属于自己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