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城气象预报将迎来“双AI卫士”守护。记者今天下午从市气象局获悉,国内首个聚焦超大城市安全的AI气象预报模型“雨师”和“扶摇”完成测试,将于今年主汛期正式上岗。这意味着上海市民收到的暴雨预警将有望精确到街镇级,强对流天气预警时效最多可提前45分钟。
活动中,上海市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创新中心也在“模速空间”创新生态社区拉开建设大幕。这一创新中心的诞生,为“人工智能+气象”的应用落地按下了加速键。
预警提前,为防御争取“安全缓冲期”
家住惠南、在陆家嘴上班的白领周小姐仍记得去年夏天那场令人“措手不及”的暴雨,早高峰暴雨来袭,一转眼家门口就积水了,她也被困在了家中无法上班。未来,这样的场景或将被改写。
上海中心气象台台长许建明介绍,由上海市气象局、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联合研发的“雨师”,专注于影响上海的突发强对流天气。“它率先采用雷达三维数据训练模型,并巧妙嵌入连续方程推导垂直速度,精准刻画雷暴单体的立体结构,这样雷暴单体的立体结构就能被看得清清楚楚,帮助我们判断对流天气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时候消亡。”凭借这一独特优势,“雨师”有望将强对流预警准确率提高到6%~10%,时效提前15至45分钟。“这就意味着城市灾害性天气防御将多出一段‘安全缓冲期’。”

“分钟级”预报,守护城市毛细血管
与专注“解剖”云团的“雨师”不同,“扶摇”更像是架设在城市上空的超高倍显微镜,瞄准的是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尤其是,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这个由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参与研发的模型,能通过快速融合雷达、卫星、自动站等多源数据,实现区域级端到端同化和预报一体。“有了‘扶摇’,天气预报更细了,空间分辨率从3公里细化至1公里,推理速度从10分钟压缩至3秒,预报频次从逐小时提升至逐10分钟。”许建明说,以后天气预报将精确到街镇,也就是说,每条马路都可能能有它的“独家预报”。
与会专家点评说,“扶摇”助力下的申城天气预报,就好比以前预报像看标清电视,现在切换到了4K模式。据介绍,“雨师”和“扶摇”自去年底已开始试运行,预计今年汛期将正式投入业务运行,让上海城市的气象安全网将更加细密。

超级“百宝箱”赋能全球
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成为全球挑战。在本次研讨会上亮相的、由上海研发的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工具箱,集成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传播、应急响应四大支柱,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即插即用”的解决方案。
该工具箱利用风云卫星数据和AI模型,自动生成灾害路径推演和风险评估报告,支持分钟级预警信息发布。今年3月,在缅甸内比都的内涝预警中,工具箱通过地形精度提升和智能体自动评估,将预警时效从传统的3小时延长至6小时,帮助当地政府提前疏散低洼地区居民,成功避免了一场内涝危机。另一方面,工具箱建立了跨部门联动机制的创新,与蒙古国合作时,将气象预警与航空、城市排水系统对接,实现从“数据监测”到“应急响应”的全链条闭环。目前,工具箱已在东北亚、东南亚等地试点,预计2025年覆盖10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这不仅是技术输出,更是中国气象治理经验的全球共享。”
此外,记者了解到,上海作为超大城市,每年受台风、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影响显著。创新中心成立后,将聚焦“数据+AI+物理”新范式,破解极端天气预报难题,并且,加速大模型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推动从“通用服务”到“场景定制”产业赋能,在低空经济、能源利用等领域发挥“气象+AI”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