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鹤庆银器品牌“李小白”:小锤越敲越响,打破国外银壶长期在中国的垄断格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1 19:04:00    

炉火正红时,年轻的师傅正在锻打银壶。

作坊里那一团橘红的光,照得他额上的汗珠像撒了一把碎银子。锤头落下时,银片就发出一阵阵沉闷的"噗"声。

这是纯银的特质,如果是成色差的,声音会比较清脆,具有一定弹力。

银壶在他手里翻转锻打,渐渐显出垂纹样,发出的银光漫过壶身,像钻石般璀璨,但又有着月光一样的清冷。

李福明站在一旁,随着锻打的忽快忽慢而微微点头——他太熟悉这节奏了,从儿时起跟着父亲学习,这节奏他闭着眼睛也能数出来。

就在这节奏声中,家传的手艺在他和兄长手里走过了四十多年,如今,以祖父命名的“李小白”品牌,已一跃成为国内高端手工银器制作的代表者。

4月19日,“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融媒体采风活动小组来到大理州鹤庆县新华村,我们在李小白银器锻制非遗工坊,探访它的幕后故事。

...

关键词:手工

鹤庆县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历史。早在南诏时期,新华村、秀邑沙登村、罗伟邑、三义等村寨的小炉匠就挑着工具走村串巷打造银铜器。小锤敲过一千年,敲出了声名远扬的新华村,曾经的游击式小炉灶加工制作,一代代加以改进,手工艺日趋成熟,产品远销国内各省市以及美国、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尼泊尔、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成为闻名遐迩的“银都”。

“李小白”专利数据被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收藏

年轻时也曾在城市里闯荡的李福明,心里始终跳动着那锻打的节奏。2008年,承担着家族传承的他终于返乡创业。

从李小白工作室建立时起,就没有遵循传统鹤庆手工艺人加工少数民族日常用品的老路,而是选择中国人每天离不开的茶道用具,而且坚持手工制作。这个选择避开了残酷的同行业竞争的状况。

李福明获得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荣誉

“人们喜欢用银壶泡茶,因为它能做到五点:清洁、净化、软化、杀菌和提升口感。”李福明说,“而手工代表的是温度、是情感。真正的手工制品是懂人性的,所有的设计都在为使用者考虑,这才是手工的意义所在。”

李福明

怎样才称得上是一把好壶?李福明的要求是从人体工程学设计到功能细节,每一个环节都要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好的产品应该让用户感到舒适和愉悦。这种喜悦会带来温暖,进而传递正能量。”

“李小白”金樽

“你看,好的壶,水烧开时不会喷溅,只会平稳地流出,水柱像冰棱子一样漂亮。壶的出水口、壶盖的间隙都有严格尺寸,壶的卡气设计也很重要,既不能完全卡死,也不能太松,因为要考虑膨胀系数,否则会影响使用效果。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提炼出这些细节,并最终应用到设计中。”李福明边说边注水,壶盖达到90度倾斜时,依然稳稳当当没脱落。他说,每一把壶都需要手工调整,这些细节,机器是无法完全替代的。

“李小白”特有的枣红色铜包银

随着消费者对手工工艺的认同,手工银壶逐渐突破了机制银壶低价竞争的销售压力。李小白全手工制作银壶的崛起,使中国手工银壶全面取代进口手工银壶,一举打破国外银壶长期在中国的垄断格局,改变了手工银壶行业的竞争格局。

茶壶

关键词:标准

手工制作银壶,需要经过开片、裁剪、起胚、起形、定型、整形、打磨、抛光、注蜡、錾刻等流程。每个步骤每个细节,李小白非遗工坊都建立了严格的标准。

锻打

加热塑型

錾刻

装饰

“在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其核心标准,我们的产品也不例外。虽然手工制作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标准化,但我们的产品95%符合标准。手工制作的一些细节,比如这个杯子的上色,烧制后颜色会有所不同,但这正是手工的魅力所在。这些细微的差异可以被视为标准的一部分,因为它们赋予了产品独特的个性,不像机器生产那样呆板。”

李小白非遗工坊不仅为当代消费者制作产品,也为后代留下宝贵的工艺遗产。“我们的3D建模镜像技术,让每一件产品都独一无二。我们的师傅只要按照这个标准去执行就可以了。就像那些全球知名品牌,他们制定了严格的标准,你只需要按照标准去做,不需要过多地自由发挥。”今年,工坊的作品被国家版本馆收藏,其制作技法也被详细记录下来。

香炉

除了主打的茶器,工坊不断开拓新业务,酒具、咖啡具、香道具等也占了一定比例,产品越来越多元化。

关键词:电商

得力于对电子商务的灵敏度,李福明一改鹤庆传统的以家为作坊加工制作,运产品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小炉匠老路子,利用互联网知识,通过线上渠道销售产品,是鹤庆县较早把传统的实体店销售模式搬到电子商务平台的第一人。

蓬勃的电子商务发展快速打通了手工艺人和客人之间的快捷通道。“李小白”电子商务平台的成功模式,带动了当地大学生回家创业开淘宝店,鹤庆县销售银器的网店从几家快速增长到380多家,而且还在快速的增长中,去年的销售额达到了5.6亿元。同时整个大理鹤庆银壶销售的电子商务模式的爆发增长又带动了鹤庆高端银器行业的快速发展。

“李小白”品牌崛起,手工银壶消费市场快速增长,带动了大理鹤庆县手工艺人的收入,更多原来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手工匠人纷纷回到家乡制作银器。

大量手工艺人的创业与大学生的回流,也引发了市场竞争格局。一些师傅开始进行精细制作,市场竞争快速改善了产品的品质。整个大理鹤庆县银器行业产品品质和艺术性快速提升。

咖啡具

关键词:合作

2017年11月,云南省文化厅,中央美术学院,云南省艺术学院,大理州政府,李小白工作室(鹤庆县李小白文化传承有限公司)共同签订了“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鹤庆基地”合作协议,筹备资金二千六百万建立了标准的国家级工作站,2019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鹤庆基地是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先后与中央美院、云南艺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开展学习交流活动,积极探索传统工艺的现代应用,促进大理传统工艺振兴,直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酒具

2018年与云南艺术学院共同开发设计了87件银器作品,其中有60件作品已经在优化与制作,同年与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共同开发设计了10多款银器作品;

2019至今,针对“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工具与工艺发展”“金属表面着色”等主题开展了14期的传承人培训教学,培训成果被有效运用在后期的产品设计研发之中。

2021年与南京艺术学院签定了100套咖啡器具的设计合作协议。

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鹤庆基地已经成为了一个人才交流和创新设计的平台。

关键词:脱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李福明和兄长一直秉承“您学会一种技能,您将带富您的家”的思想,致力于将传统手工艺传承给更多的家庭,带领更多的人脱贫致富。

“我们公司现在有20多位农村妇女,她们因此不必外出打工。我们还有上百位师傅,每位师傅背后都有一个家庭。这100多人也不需要外出务工。这样一来,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得到了缓解,社会稳定性也有所提高。包括一些年轻人,他们不再辍学,而是选择学习手艺,避免了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逐渐走上了正轨。”李福明说,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公司以带徒传承、创新工艺、独特的销售方式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扶贫经济方略,让困难家庭掌握一门技艺而脱贫。

酒具

工作站聘请了李耀华、段六一等11位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指导培训制作师傅,工作室不断培训出新的年轻人做后备力量。目前拥有59位技艺高超的传统手工艺人,在位学徒87人,在职工作人员大学生14人,研究生4人,直接与间接带动300多人的劳动就业。

“我个人认为,国家近年来大力扶持传统工艺,其中一个核心点就是成功带动了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这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还改善了当地的就业环境。”李福明说。

关键词:审美

李福明在讲所有的商业逻辑时,其实核心就是两个字:利他。只要把这两个字理解透彻,“李小白”品牌的成功之路就变得清晰明了。

比如他说,“作品是个人创意的体现,它承载着设计师的理念和思考。但当我们要将其转化为商品时,就必须考虑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无论是面向个人还是大众市场,我们都要思考如何让产品打动更多人,特别是那些与我们有共同理念的消费者。”

茶壶

健康,则是其产品承载的生活美学里最核心的一点。“我们倡导的健康美是什么样的呢?就拿制作器具来说,不仅要好用、牢固,还得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传递正能量。”

美,源于生活,最终也还是要回归生活。“之前我们有些师傅,家里脏乱不懂收拾,而工作室里处处展现出雅致生活的茶空间与美学样板空间,给他们体验到了传统文化和东方审美的独特魅力,大部分师傅的精神风貌大为改变,而且也将美的生活追求带回家中,带给了家人。”说起这些,李福明引以为傲。

工艺美术无止境,每天都是新的开始。新华村银手工艺品不断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已真正成为“引得来人、留得住人、富得了人、能成就人”的“银都水乡”。而“李小白”的小锤也越敲越响,坚持“做全球一流手工银器,造就一批一流工艺美术大师”的企业愿景,推动鹤庆银器走向全国、全世界。

来源:都市时报

全媒体记者:虞青

编辑:姜蕾

审核:陈唯一

终审:彭德光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鸡毛百科 琼ICP备2024042143号-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