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美味的牡蛎,记录下1.4亿年前气候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05:56:00    

【科学·近距离】

作者:刘晓倩(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牡蛎是一道餐桌上的美味,但很多人可能不清楚,它还能记录环境的变化和南北极的冰盖。

以牡蛎化石为代表的增生生物壳体,如同树木年轮,每年形成明暗交替的生长纹层——夏季高温时,壳层生长较快、结构疏松,形成“亮带”;冬季低温时,生长减缓、结构致密,形成“暗带”。

那么,是不是能从这类化石上,找到远古地球的环境信息呢?

答案是肯定的。早在2014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丁林院士团队提出,可以利用介形虫化石明暗相间的季节性壳体环带,进行氧同位素古高度计的重置检验方法。于是,他们为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判定了究竟谁是兄、谁是弟——冈底斯山是比喜马拉雅山更古老的山脉。

丁林说:“双壳类等软体生物的壳体是连接地表各圈层的时空桥梁,精细记录着地球气候节律与生态更替的内在关联,启迪我们从深时之境中探寻生态文明的未来之路。”

这次,研究者试图用牡蛎来解答温室地球背景下海洋和冰川的情况——1.4亿年前的温室地球时期,海洋表层温度如何变化?极地冰川是否存在?

研究团队通过精准识别大型耙牡蛎化石壳体生长纹层,进行高分辨率微区采样,通过岩相学(扫描电镜和阴极发光显微镜)和地球化学(锶同位素,成岩识别元素锰和铁含量测定)的方法确定,化石并未受到后期成岩作用的改造,从中提取了气候季节性变化的高分辨信号。结合全球气候模型,团队模拟了不同二氧化碳浓度下的海表温度、海水氧同位素值和盐度分布,验证了基于生物碳酸盐岩团簇同位素温度计所获取数据的可靠性。

结果显示,在白垩纪早期大洋缺氧事件全球降温时期,牡蛎化石记录的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冬季海水温度比夏季低10-15℃,这一数据与现今同纬度地区季节性海水温度变化幅度相似;海水氧同位素数值的波动表明,部分淡水可能以季节性冰盖—冰川融水的形式注入海洋,类似现代格陵兰冰盖夏季消融的情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何松林说:“这意味着,早白垩世温室世界就像一首交响乐,温暖的主旋律中偶尔穿插着冰川的短促音符。”

这一研究,首次重构了温室地球时期海洋表层温度的季节性波动历史,发现了早白垩世时期(139.8~132.9百万年前)地球具有显著的季节性温差和极地冰盖—冰川周期性消融现象。突破了以往“温室地球背景下海水表层温度季节变化微弱、冰川活动罕见”的传统认知,揭示了温室地球气候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并且预言未来全球气候不断变暖从而导致两极冰盖完全消失之前,会出现周期性冰盖—冰川活动的中间状态。

当前,全球变暖常被简化为“温度持续上升”,但这一研究提醒人们:气候系统具有高度非线性特征。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可能加剧季节差异,导致极端天气频发,而非均匀升温。研究推测,早白垩世的短暂冰川活动可能由巴拉那—伊腾德卡火山活动的负反馈与地球轨道周期变化等因素共同驱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王天洋说:“这提示我们,即使在全球变暖的今天,局部地区的重大地质事件叠加人类活动,也会导致出现意料之外的降温事件。”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8日 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鸡毛百科 琼ICP备2024042143号-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