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看个视频能自测心理疾病?专家提醒:别“入戏太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18:23:00    

文字/视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倜 通讯员 蒋泉潜 李静娴 杨文 石荣

“你囤积了多少情绪垃圾?如果中招5条以上,说明你已患上抑郁症”“看到这张图,你第一眼看到的是哪两个字?几秒钟时间就能测出你的心理状态”……社交平台上这样的短视频内容,您是否感到很熟悉?

近段时间以来,社交媒体上出现大量心理疾病“自诊”内容,涉及焦虑症、抑郁症、自恋型人格等多种心理与人格问题。这类视频大多数宣称通过心理测试、图片观察等形式,便能帮助大家判断自身属于哪种人格,或是否有情绪问题、心理疾病。

“临床上,的确很多患者看病之前都会先通过自测方式来检验自己的状态。但我们发现,大家基本都是通过所谓的心理测试题目,便轻易给自己下结论,甚至乱扣帽子,弄得人心惶惶。”4月24日,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湖南省脑科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漆靖告诉记者。

深耕临床心理医学多年,最近,漆靖也关注到这类自测自诊视频深受年轻人喜爱和追捧。

但在她看来,虽然无法全盘否定这些视频的价值,但总的来说,“信度与效度缺失”“主观性和局限性并存”,是大部分视频的“通病”。换句话说,这类短视频忽略了诊断的复杂性,仅通过片段化信息引导网友对号入座,容易造成误判。

不仅如此,漆靖在很多视频的评论区发现,不少网友在做完测试后都会产生“刷手机10分钟,确诊一身病”的感慨,这类“负能量”也通常在评论区迅速蔓延。此外,也不乏商家混入,植入相关广告和消费渠道。

在她看来,如今网友对此类视频趋之若鹜,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家对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视和警觉,这本该是件好事,但如果大家“入戏太深“,恐会产生“物极必反”的效果。毕竟,草率地将表面的行为特征轻易与复杂的心理疾病挂钩,本就是背离了关注心理健康的初衷。

我们不妨换种心态。与其说是自测,不如仅将其当做一种初步的自我筛查,简单地评估下自身状态即可,不必过分依赖。”漆靖建议,归根到底,一旦测出自己的确存在疾病风险,及时看医生才是最优解,而绝非沉溺于“自我怀疑及恐慌”。

“从另一方面来说,在临床上,我们本就无法仅凭患者的自测、自诊、自述,便轻易下诊断。” 漆靖告诉记者,在门诊中,医生不会对网络自测结果予以全部采纳,至多是作为初步参考。

“更何况,网络上自测自诊的类型方法五花八门,不乏未经过科学研究证实的测试,这便要求临床医生须更加谨慎地对待患者的网络自诊经历和结果。” 漆靖说。

众所周知,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一个复杂且专业的领域,患者必须接受系统的评估和专业的干预。

临床上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评估诊断,依赖的是专业医生的面诊及对来访者细致的观察。” 漆靖告诉记者,这种复杂的诊疗过程,依靠的是专业的团队力量,包括医生、评估师、相关医技检查等。涉及的方法也相对较多,包括脑功能检查、头部CT检查、验血等。

这些过程都是线上自测无法完成的。总而言之,真正科学有效的心理评估及检查,绝非是‘做题’那么简单。” 漆靖呼吁,大家在密切关注自身心理情绪状态之余,也一定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莫入戏太深、莫踩坑、莫被带节奏。

“当然,这也对我们精神科医生等专业人士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漆靖看来,如何加大科普力度、守住“阵地”和“净土”,以及如何通过新媒体产品来加大健康传播的广度深度,值得每一位精神卫生学科领域工作者思考。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鸡毛百科 琼ICP备2024042143号-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