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寿光融媒讯(记者 王静)影像中凝固着时间,而镜头是最好的语言。多年来,这位76岁的摄影爱好者,坚持摄影创作,勤耕不辍,用相机记录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在他看来,家乡的发展,是永恒的摄影主题,每一张照片都是他对家乡的热爱和深情。他就是王之阁。
潜心摄影数载
用镜头讲述城市“故事”
盛夏时节,清晨的人民广场上,正在晨练的市民展示着各自的“绝活”。在人群中,一位银发老人显得与众不同。他手持专业相机,时而拍摄特写,时而捕捉全景,用心地“记录”着这里发生的一切趣事。他就是以摄影为乐的王之阁。
回到家中,王之阁开始整理一天的“收获”,他将自己拍摄的素材分类整理,集纳到不同的拍摄主题文件夹中。“对于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精力确实不如年轻人,带上老花镜整理半天才理顺出来。”随着最后一声敲击键盘的声音落下,新一期的《画说寿光城》又发表了。“我自己注册了一个公众号,定期会将整理出来的摄影作品发表。”当天是他发表的第161期。
“近些年来,城市发展步伐加快,面貌也日新月异,需要经常拍摄记录。”对于王之阁来说,哪里刚修通了断头路,哪里刚架了大桥,哪里的村民刚搬进了新楼房,他如数家珍;城市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搬迁前他拍,拆迁时他拍,新居建好后他拍,只为记录城市发展变迁……为了拍到满意的作品,他总是早出晚归,爬过水塔,爬到楼顶,他总说:“看到城市的每一点变化,我总想立即记录下来。每一张照片都发自我对这个城市的热爱。”

王之阁定期发表的《画说寿光城》作品
王之阁说,他年轻时候,就非常喜欢欣赏摄影作品。当兵时看到报纸上的好照片,他就剪下来,贴到日记本里,为此还引起了误会。有次他只顾剪报纸上的图片,无意中把背面的领袖像剪坏了,有人将此事报告给连队领导,导致他被指导员臭批了一顿。“喜欢这个东西改不了,只要看见就会忍不住珍藏起来。”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王之阁就开始接触相机,最早用的是一部解放战争时期制造的“捷克牌”双反相机,一本薄薄的《怎样学习摄影》小册子成了入门教科书,后来他又用海鸥4型双反相机。1979年,他参加了菏泽地区展览馆摄影师薛玉玺任课的摄影培训班,接受了专业培训,从此,他的摄影技术日臻成熟,摄影热情也一发不可收拾。他曾用军用雨衣挡光钻在床底下冲胶卷,整夜在暗室扩放照片……不仅如此,摄影教科书、摄影网站也是他的最爱,有时甚至为了买设备更是不惜“节衣缩食”。
不忘初心
继续做城市蝶变的记录者
正是因为内心对摄影的无比“执着”,成就了他不凡的摄影之路。如今,他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潍坊市摄影家协会第四届理事,曾任寿光市摄影家协会主席……“也没想着搞出什么名堂,就是喜欢。”短短一句话,足以表明他内心的热爱程度。
一图胜千言。一张张新老照片、一段段文字资料,记录、展示着寿光这座城市的奋斗历程和累累硕果。“城市的发展脚步不会停下,现在处处都是崭新的公交站台、精致的绿化景观带、漂亮的街灯;路边街角全是花海掩映、绿树成荫,再加上风格各异、功能齐全的公园、游园,总会令人赏心悦目。当然,城市发展快不快,生活变化大不大,老百姓的心里最是清楚明了。”近些年,王之阁所拍摄的照片生活气息越来越浓厚,拍摄风格从城市风光转到人文纪实,他想要更多地去记录城市变迁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生活状态的变化。“我拍摄《乡村集市》已经有十余年的时间了,积累的图片量已无法细数,还有好几个拍摄主题也一直在坚持着拍,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拍摄下去。”王之阁表示。

王之阁拍摄的市民活动瞬间
与此同时,王之阁还热心摄影公益事业,经常无偿参加一些拍摄活动,他坦言,在城市的日常运转中,数以万计的无名劳动者在默默付出着,他们用辛勤的劳动维系着这座城市的活力。“我希望我的镜头会带观众走进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聚焦那些辛勤劳作的无名的人,用镜头记录下这些平凡却伟大的瞬间,展现城市的真实面貌和温暖力量。”王之阁说。
采访结束,正值日落时分,他说要再拍几张,夕阳打在他的身上,在人群中,他拿着相机,周围笑声弥漫,那一刻,他的镜头又再次为城市“记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