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高路

近日,多家景区如浙江安吉的云上草原景区、辽宁本溪大峡谷、湖北黄石天空之城,其推出的“窝囊版”蹦极火爆出圈,吸引众多游客前去体验。许多网友评论称“又菜又爱玩”,“感觉我又可以了”。
“窝囊版”蹦极“窝囊”吗?表面上看是这样的,“窝囊版”蹦极主打一个与世无争,怎么简单怎么来:把高度减少,把难度降低。传统蹦极中跳跃者得站在约40米以上(相当于10层楼)高度的地方纵身下跃,而“窝囊版”蹦极只有20米;传统蹦极在空中有几秒钟的“自由落体”时间,而“窝囊版”蹦极在游客跳下后通过安全绳索缓慢平稳降落。无论高度还是难度,都要逊色许多,自然会大幅降低这项运动本身的刺激程度。
可那又怎样?难度是相对而言的。对登山高手来说,徒手攀登冰川雪山方称英雄之举,可对许多普通人来说,爬个几百米上千米的山也很有意义;有些人站在玻璃栈道上,面对脚下悬崖峭壁毫无惧色,而有些人稍高一点就要犯恐高症,两腿战战。个人能力不同,认知不同,兴趣追求不同,自然接受程度也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极限,都有自己需要克服的屏障。
所以,体验“窝囊版”蹦极并不意味着“窝囊”。能大胆尝试,克服内心的恐惧,都是勇敢的人。蹦极的难度被降级,但你的勇气并没有注水。不必在意别人的目光,每一次勇敢挑战自己都值得鼓励。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也许比盲目追求更高的难度更有意义。
有人认为像蹦极这样的运动,其存在的意义就是挑战极限,嘲笑“窝囊版”蹦极迎合了游客躺平偷懒的心理,有自甘堕落之嫌,有失极限运动的身份。这是只看到了惊险刺激的一面,而忽视了其大众属性。
“窝囊版”蹦极降低了门槛,给那些不那么大胆又想尝试的游客一个弥补遗憾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市场就应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渴望追求极致体验的可以追逐运动的惊险程度,而对惊险不那么敏感的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由市场来决定去留,如果接受,市场自然会做出正面的反馈,如果不接受,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运动要找到与普通民众的契合点,否则难免曲高和寡。比如马拉松,按专业能力可分为专业的、业余的,按难易程度可分为全程、半程和四分马拉松。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享受运动的快乐,既保留了竞技体育的特点,又融合了大众体育趣味,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马拉松运动也从中受益,成了最受欢迎的体育赛事之一。
登山、攀岩等极限运动,也都有其大众化的版本,相比专业运动员挑战自我、冲击顶峰的体育艺术,普通人的轻型徒步穿越、登高望远更充满了乐趣和参与感,从而开辟出旅游资源开发的一条新赛道,让不少默默无闻的景区翻红。“窝囊版”蹦极走红,让社会关注到这部分人的需求,也许比运动本身更有意义。景区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不必盲目陷入惊险程度的比拼中,给游客提供情绪价值,一样会得到认同。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