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东湖评论:十载凝心筑屏障,全民聚力护安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22:35:00    

2025年4月15日,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如期而至。十年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到总体国家安全观“十个坚持”的深化实践,从维护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的专项行动到数据跨境流动的风险防控,国家安全已从战略高度融入百姓生活。新征程上,唯有以思想之光凝聚共识、以全民之力筑牢屏障、以制度之网防范风险,方能书写新时代安全与发展的壮丽篇章。

思想是行动的灯塔。国家安全教育本质上是铸魂工程,需构建知识传授、情感共鸣、能力提升的三维体系。总体国家安全观通过党校培训的“必修课”、社区宣讲的“流动站”、校园教育的“种子课”,将“政治安全是根本”的认知转化为“防范风险于未然”的自觉。例如,国家安全机关在浙江南麂岛建立循迹溯源馆,通过实地展示关键矿产资源保护案例,让干部群众在沉浸式学习中增强维护资源安全的意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思想的觉醒需要扎根实践沃土,用涉密载体管理讲清信息安全的红线,用气象探测专项治理阐释数据主权的逻辑,让总体国家安全观成为全民的“精神基因”。

行动是最有力的宣言。从间谍案中群众举报的关键作用,到全国范围涉外气象探测站点专项整治行动的成效,国家安全早已超越专业领域,成为14亿人的共同责任。数据显示,2023年国家安全机关通过群众举报线索破获数百起非法涉外气象探测案件,涉及20多个省份;多地检察机关联合社区开展法治宣传,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后果,单次活动触达群众超万人次。这些实践印证了“国家安全人人有责”不是口号,而是全民参与的生动注脚。当前,更需把握“Z世代”认知特点,通过国家保密部门研发的网络安全知识竞答平台,让青少年在互动中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等法律要点,真正实现“微力量”汇聚“大安全”。

制度是永恒的守护。面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正从“四梁八柱”向“精耕细作”升级。《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实施以来,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病原微生物资源库,为120个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同步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动态监管机制;保密部门创新“负面清单+白名单”制度,既保障数据跨境流动效率,又通过专用U盘和涉密网站监管守住核心数据安全。2024年国家安全领域立法修法数量较2014年增长187%,涵盖政治、军事、科技等16个重点领域。新征程上,既要完善风险预警的“瞭望塔”,也要锻造应急处置的“快反链”,让制度既有防范“黑天鹅”的智慧,又具备应对“灰犀牛”的韧性。

国家安全,关乎你我;国泰民安,人人有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让我们以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以全民之力筑牢钢铁长城,以制度之网兜住风险挑战,必能在世界百年变局中,走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让复兴巨轮在惊涛骇浪中行稳致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楠(武汉市江夏区“青苹果乐园”网评团队)

责编:杨虹磊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鸡毛百科 琼ICP备2024042143号-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