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在2025东川区乌龙镇首届山地自行车穿越赛现场,来自全国的骑手们在挥汗如雨的同时,更将赞誉留给了这条"会呼吸的赛道"。本报记者在赛事间隙采访多位参赛者,听到最多的关键词是"专业""惊喜"和"再来"。

地质教科书级赛道
"这是我骑行生涯遇见的最具教学意义的赛道。"来自安徽师范大学的谭国立说。这位骑行过云南很多赛道的资深骑手指着远处的泥石流赛道:"22公里赛道浓缩了河流、丛林、陡坡等,乌龙专门设置了全程的医疗保障、志愿者能准确举旗表述前后5公里赛道特征,让竞技赛道变成了赛道示范课堂。"
红河州自行车运动协会的程翰与团队20人余人的战队全员完赛。"赛道的设计太专业了!"他展示运动手表数据:"累计爬升823米,最大坡度24度,这样的技术参数完全达到省级赛事标准。"协会已计划将乌龙赛道纳入年度训练基地。

公开组亚军李睿杰边整理链条边兴奋地说:"那个200米的长坡和过水河道路段太刺激了!水花溅起时,我仿佛感受道了赛道的独特,既有冲劲又有方向。"
保姆级赛事保障
在海拔最高的补给站,文山勇士队队员缺水的水杯刚放下,便被眼疾手快的志愿者续上了水。"每隔2公里就有流动医疗岗,急救、消毒和运动损伤药品像便利店货架般齐全。"

云南高校联队的李怡婷指着手上和掀起裤腿展示刚处理的擦伤:"医护人员不仅五分钟到位,还贴心的为我清理伤口里的沙石,前后消毒10余次,非常贴心。"

来自寻甸的骑手对赛事补给赞不绝口。“在主会场的补给站里,都是特色农产品,有本地玉米、红薯、紫薯、开花洋芋、七彩花生……这哪是能量补给,简直是味觉旅行。"董玉娇笑称完赛还有塞满了面条、七彩花生、冻干草莓、乌龙米、苦荞饭等"赛道伴手礼"。

来自寻甸的董玉娇对医疗体系印象深刻:"移动救护车全程压阵,全程跟随在队伍最后,医护人员随时巡场,给予参赛选手满满的安全感。”
赛事引力催生投资热
玉溪企业家台保航的新车还崭新。"原本只是考察生态农业项目,结果被赛事氛围感染当场买车参赛。"他在完赛区擦着汗说:"作为一个初学者,赛道难度很大,心里很踏实,政府的保障和补给非常给力,全程医务车、保障车,政府组织活动的能力很强,志愿者热情,补给很有特色,特别好吃。非常有好感度,在赛事中深度感受了乌龙镇,接下来会加快项目落户这里,希望明年能和这个赛事有更多合作。”

全民期待的约定
安宁飓风队52岁的张金荣抚摸着完赛奖牌上的稻花纹样:"从赛前接站的西瓜到赛后丰盛的自助餐,30℃的赛道,100℃的人情。如果明年还有比赛,我们第一个预定明年全部组别名额!"

暮色中,此次赛事的承办方快乐骑行王总的手机不断响起:"都是问明年报名时间的,就连不少知名的骑行俱乐部的电话都进来了。"
来源:都市时报
全媒体记者:伏立群 刘巧红 张颖
图片:黄晓婧
实习生:尚迎春
编辑:汤维
审核:伏立群
二审:钟玲
终审:王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