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安徽领跑长三角一季报,做对了什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7:09:0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柳宁馨 杭州报道

今年一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388.66亿元,占全国GDP比重为25.22%,以全国经济四分之一的体量继续挑起大梁。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一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GDP整体增加了6839.2亿元。

分省份看,一季度江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088.6亿元,同比增长5.9%;浙江GDP为22300亿元,同比增长6.0%;上海GDP达到12735.06亿元,同比增长5.1%;安徽GDP为12265亿元,同比增长6.2%。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一季度长三角整体经济稳中向好,新兴产业增长成为经济发展核心亮点,这一势头说明前期的产业调整已经有了效果。同时,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下,要素跨地域流动逐渐惠及产业升级发展,临近地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学研一体化、产业互动发展日趋活跃。此外,一季度长三角外贸出口表现不错,外贸产品和出口地结构不断优化,刺激消费市场的成效也逐渐显现。

曾刚认为,内外贸互动仍有较大潜力可挖,长三角需要发挥一体化联动优势,加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共建“一带一路”的链接,充分利用、不断深化与RCEP国家合作机制。未来,要用好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机会,不断完善产业体系,在卡脖子技术的自主研发、跨地域世界级产业集群联合建设等多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强化与国内其他地区之间的合作,在产业飞地、创新飞地建设方面主动作为。

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展

从经济增速看,一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增速从高到低分别为:安徽(6.2%)、浙江(6%)、江苏(5.9%)、上海(5.1%)。

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看,一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由高到低排名依次为:上海(6.5%)、安徽(4.2%)、浙江(2%)、江苏(0.4%)。一季度,江苏的制造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保持高位增长,但受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拖累明显。

从外贸看,一季度,长三角区域进出口总额3.8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37.6%。其中,浙江外贸进出口总额1.29万亿元,增长7.3%,对全国增长贡献率居全国首位。同期,安徽、上海、浙江、江苏外贸出口增速分别为17.3%、12.6%、11.1%、9.6%。

一季度,工业是三省一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长三角三省一市均在发力高技术制造业。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看,安徽以9.2%领跑,浙江以8.9%紧随其后,江苏以8.2%位居第三,上海则以3.7%垫底。

具体到高新技术产业,长三角三省一市表现都比较亮眼,也各有特色的工业产品。

江苏的新能源汽车、服务器等工业新产品产量增长快。一季度,江苏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4%。先进制造业较快增长。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9%、11.2%。

江苏省社科院社会政策所所长、研究员张春龙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江苏一季度经济数据亮点突出,经济规模居前列,体现产业升级成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但投资方面问题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成为拖累因素,这反映出江苏在投资结构优化方面还需努力,应进一步引导资金向新兴产业等领域倾斜,以实现更健康稳定的经济增长。

在曾刚看来,长三角未来进一步发展,关键在于向外拓展,如何把边缘变成节点。例如,江苏未来的潜力在于区域协调发展,江苏各个地市都有比较好的产学研资源,但未来江苏要想进一步发展,不仅在城市内部、省域内部统筹创新资源、促进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拓展与周边省市的合作,推动从行政区经济向区域经济、从一般产业链合作向跨地域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迈进。

“产业发展好之后,企业资源也可能盘活,给周边区域制造投资、就业机会,进而带动人才吸引的良性循环,江苏房地产投资下降的问题也会逐渐找到突破口。”曾刚表示。

一季度,浙江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2%、13.1%和10.3%。从产品看,浙江的笔记本计算机、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产品产量增长快,其中笔记本计算机产量增长70.2%。

一季度,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2%。其中,人工智能制造业产值增长13.2%,集成电路制造业增长8.9%,生物医药制造业增长2.8%。

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王振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一季度经济数据总体符合预期,略高于去年同期。经济结构延续着积极的进步态势,前沿技术的先导产业更趋强劲,高端的服务业基底更加厚实,高品质的生活消费升级趋势更加明显。

王振表示,一季度上海工业增长加快,明显好于去年同期,特别是三大先导产业。同时,上海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好增长势头,其中信息服务业、交通运输仍然实现两位数增长,金融业增长达到9.4%,比去年同期高出4.3个百分点。

安徽一季度的工业依旧表现出色。整体看,一季度,安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1%,比规模以上工业高10.9个百分点。

安徽的装备制造业特别是汽车制造业增长较快,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一季度也保持超20%增速。一季度,安徽汽车产业迎来“高光时刻”,全省汽车产量76.2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37.9万辆,分别增长18.2%、83%,跃居全国第一。

在曾刚看来,安徽的省会首位度非常高,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不过,安徽北部发展相对迟缓,没有很好地分享中部科创资源汇集、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

曾刚认为,未来安徽需要考虑如何让省会中心的技术向边缘地区扩散,逐步搭建创新网络,推动合肥科技成果在皖北、皖南的转化应用。同时,可以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强化皖南地区与浙江杭州的生态共治、科创共享、产业(集群)共建,强化皖北地区与江苏徐州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联动,拓展安徽发展视野、渠道与机会,实现从长三角末梢向区域发展中心的新跨越,为高端要素汇集、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季度均发力提振消费

消费是长三角三省一市发力的重点,一季度,各省份消费分化趋势明显。

从社消零情况看,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社消零增速分别为5.8%、5.6%、4.5%、-1.1%。

王振分析,消费仍然是上海当前的短板。一季度,上海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增速只有2.4%,明显低于整个服务业的增速。

“这里有两个原因值得关注,一个原因是中低收入人群,包括了在上海就业的外来常住人口,或因收入减少,或因防备失业风险而增加储蓄,削弱了消费动能。另一个原因是外来游客或公务活动人群数量在上升,但在上海的消费没有同步上升,这与上海没有提供更多的适宜消费品类有一定的关系。”王振说。

进入二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是什么?

除了长期主义发展科技创新、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长三角三省一市均提出提振消费具体举措。

在王振看来,当前外贸出口形势比较严峻的现实下,要把提振消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上海或长三角地区来说,要加快落实中央的相关政策,加快出台一些更有针对性、更有力度的稳经济、促消费措施。最近出台的提振消费举措针对性强,有很多创新突破点,而且是系统集成的,但提振消费既是一个系统工程,还是一个中长期工程。

王振建议,上海要发挥消费拉动作用,可以学习借鉴日本东京、大阪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例如,在城市的更新发展中,要树立更加鲜明的国际大都市旅游立市、消费立市发展理念和建设行动,要建设包容性更强的经营环境,努力降低商家经营成本。要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发放消费券、提供消费优惠、以旧换新等要提高针对性。

当前,长三角三省一市密集出台提振消费相关政策。

4月24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公布《安徽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部署实施消费能力提升、新型消费培优、传统消费升级、外来客源引留、消费设施提升、消费环境改善、限制措施清理优化等七大行动。

4月22日,上海市商务委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上海餐饮企业发展环境的若干措施》,旨在通过五项具体措施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稳定和扩大餐饮消费。早在4月21日,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会议原则同意《上海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

今年3月中旬,浙江出台《大力提振和扩大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实施居民增收、减负、提升消费品质、优化消费环境等7大行动,有力释放商品和服务消费潜力。

今年以来,江苏加力扩围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1月中旬,江苏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印发《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

张春龙认为,江苏在二季度加力扩围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是明智且具潜力的消费发力方向。这一举措能有效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消费品以旧换新涉及领域如家电、汽车等,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既能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又能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推动相关产业良性发展,有望推动江苏经济在二季度进一步向好。

(实习生王梓欣对本文亦有帮助)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鸡毛百科 琼ICP备2024042143号-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