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有个小区最近遇到了烦心事:中央空调,到底哪天开?物业负责集中供冷供暖,有97%的业主去年投票同意,每年6月到9月开冷空调。没想到,5月刚过一半,天热了。有人要吹空调,有人不愿意。眼看摆不平,物业和业委会决定按规矩办,既然大家投过票,那就等到6月1号。
当统一供冷模式,遇到个性化需求,怎么破?
社区治理的理念,先要转变。不能把投票结果当万能钥匙,觉得只要多数人同意就万事大吉。气温变化和个体感受很复杂,简化成固定的“开机时间表”,本身就不大合理。社区里的家长里短,往往涉及多方利益,很难“一投了之”,需要持续沟通和灵活调整。
小区可以建立更动态的“气温预警+快速表决”机制:比如,连续三天超过 30℃,就启动应急预案,用小程序快速收集意见,及时调整开机时间,跟上天气的变化、跟上居民的感受。这不是破坏规矩,恰恰是让规矩更有人情味。去年的业主投票结果旁边还有一句话:具体时间可根据天气情况调整。但是真遇到实际问题,还是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机制。
要是提前开空调,投反对票的居民也平摊电费,会不会引发新的矛盾?山东济南刚做了一些探索——从上周四开始局部试点集中供冷,用户可安装计量表,用多少电,付多少钱,既避免多花冤枉钱,又增加自主选择权。这个方法或许可以借鉴。反正,如果真想解决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否则,借口总能找得到。
要想在效率和公平、统一和个性之间找到平衡,需要技术层面的“硬创新”,比如更智能的分户计量系统、更灵活的管网设计;也需要治理层面的“软升级”,比如更畅通的沟通渠道、更包容的协商机制。制度更活一点,选择更多一点,管理更暖一点,把居民们的情绪价值拉得满一点,整个小区的幸福感,也就上来了。
原标题:《小区中央空调哪天开?投票结果不是万能钥匙 | 锋面评论》
栏目编辑:潘高峰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曹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