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有句经典台词:“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那么换句话也可以说,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人记得你,你就永远不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你就不会真的死亡。
南五环外的一个小河汊边,余阿姨一个人坐了很久。她的老伴去世后被葬在远隔1200多公里之外的江南老家。自从家里老大生了娃,她就一直在北京帮忙照看小孩,已有五六年没回去看过老伴了。

图源:北京日报
一到清明,她免不了长吁短叹:一家人在北京整整齐齐,可怜老伴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千里之外。
和余阿姨一样,许多异地游子都有这样的遗憾。没有数据能够精确统计,究竟有多少人不能如愿回乡祭扫亲人。
根据官方发布,今年春节期间北京铁路发送旅客4047万人次,而清明节期间北京铁路预计发送695万人次,从这两个数字对比可以大致判断,大约八成的人清明节不再像春节那样出京,其中当然包括回乡。
在外打拼的人们,思念漂在他乡。
慎终追远、缅怀先人,是中华民族血脉深处最深沉、最柔软的情感。清明这个节日,蕴含着中华千年文化的深厚积淀和赓续传承,那份文化基因亘古不变,因时而变的只是表达方式和情感载体。
就在余阿姨独自去郊外的同时,她孩子们经过商量,在“中华祭奠网——云寄念”上为老爸建了个纪念馆,把他的生平资料、老照片和纪念文章上传永久留存,随时可以登录上去浏览、献花、追思,还可以通过一键分享邀请更多亲友一起来缅怀和祭奠。
今年AI技术大爆发,孩子们用老照片生成了AI视频。老伴好像突然又“活”了过来,他在微笑、在眨眼、在说话、在跑动,看得自己老泪纵横。
未来的世界还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余阿姨无法想象。就像当年她和老伴在老家辛苦劳作的时候,同样无法想象今天的生活。身处彼时彼地,北京是一个遥远的存在,高铁、网络、手机、微信、抖音、AI……更是无从说起。
老伴在那个年代离去,却在这个年代以这样的方式“归来”。可以确信,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老伴将越来越不会被忘记。
“又逢清明至,祭奠重在心。”余阿姨和她的孩子们与其他北京市民一样,手机上收到了市清明祭扫服务工作指挥部的一条短信,提醒文明祭扫树新风。
她释然了,心里想着要做到孩子们所叮嘱的那样,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好好活,努力看到更远未来的风景,为自己,也为长眠的老伴。
来源:北京网友说
作者:见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