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不按套路出牌,撬动商业新模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17:14:00    

新华网财经观察|不按套路出牌 撬动商业新模式

在传统商业面临同质化困境的当下,“不按套路出牌”正成为撬动商业创新的一把钥匙。上海蟠龙天地将商圈融入古桥流水,吉林省长春“这有山”把30米高的室内山体变成消费动线……“非标商业”项目正加速崛起。


“非标商业”并非新鲜事物。回溯过往,北京798由废弃工厂转型为艺术车间,上海田子坊将弄堂小店编织成文艺地标,这些早期实践已为非标商业埋下种子。2020年前后,“非标商业”一词频繁出现在行业报告与媒体视野中。如今,依托社区、集市、公园乃至古建筑而生的商业空间,凭借 “松弛感”“小众”“个性”等标签,在社交平台掀起打卡热潮,成为年轻群体的消费新宠。


为什么年轻人会爱上这些“商业异类”?它们又能火多久?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多个特色非标商业体。


2025年5月2日,消费者在北京朝阳区一家商场的特色集市内购物。新华网记者 闫雨昕 摄

1


从“千店一面”到“一店千面”


非标商业中的“非标”二字,首先表现在线下空间上的突破。


上海蟠龙天地脱胎于拥有1400余年历史的古镇,它把现代的开放式商业融于古镇之中,消费者喝着咖啡看流水潺潺,在青石板路、老石桥边,享受独特的城市“微度假”体验。


2024年12月,杭州文三数字生活街区中的沉浸式主体街区“玩美的一天”。受访对象供图

在浙江省杭州文三数字生活街区,一场 “科技穿越” 正在上演。这里曾是华东最大的信息产业集散地之一,如今,人们通过 VR、AR 技术“穿越”至敦煌、唐朝等场景,让国潮古风与谷子商店、智能潮玩产生奇妙碰撞。


走进长春的“这有山”商业综合体,消费者会有自己不是在逛商场而是在“爬山”的错觉。消费者拾级而上,沿途分布着按4:3:3配比的沉浸式主题街区、餐饮店面与零售空间。日均3万人次的打卡量,使其成为东北地区现象级消费地标。


图为长春“这有山”文旅小镇。受访对象供图

美团数据显示,带地域文化标签的商业体,复购率比普通商场高38%。


与传统购物中心标准化模式形成鲜明对比,非标商业呈现出“一店千面”的特征。“它不是一种新‘标准’,而是不可复制的个体表达。”一位品牌主理人这样描述眼中的非标商业。


“新的商业形态更好逛了。”24岁的学生李昊同表示,非标商业里的店铺更有意思。“摊主会跟你聊天,感觉比商场里的店铺更有人情味。”李昊同说。


除了“新体验”和“交互感”,不少人冲着非标商业的美学鉴赏力和艺术气息而来。来自杭州的朱晓莉是一位平面设计师,她观察称,“非标商业里有咖啡店、植物店、Live House,户外属性更强,美学设计感更丰富,总能淘到出乎意料的东西和品牌。”


2025年5月2日,消费者在北京朝阳区一家商场的公共区域中休息。新华网记者 闫雨昕 摄

咖啡主理人王梦雅注意到,其门店所在的杭州天目里,客群的“细分需求”远超传统商场:“宠物友好设施、开放式外摆、无压力服务,这些细节构成了年轻人愿意反复打卡的理由。”


开在成都Cosmo的“出逃赤岗西”是一家主营服装的独立设计师品牌,负责人麦高告诉记者,非标商业拥有大量互动空间,天然契合消费者对沉浸式体验的需求。这些空间并非单纯陈列商品的场所,而是给消费者提供“情绪空间”。他说,通过举办网红达人活动或者主题促销,与消费者深度互动,每次可使销售额平均提升30%-50%,热度能持续1-2个月。


业内人士称,非标商业的本质是“去场化”,消除物理空间限制的同时,消解消费者对商品推销的抵触心理,创造自然而然的停留需求。


实体商业的“留量”密码,往往藏在看似低效的“非必要消费”中。“传统商业卖商品,我们卖体验;传统消费是需求驱动,我们是创造需求。”杭州文三数字生活街区品宣部副经理翁剑武说。


2


为何热衷做“非标”?


记者观察发现,为保持消费者新鲜感,非标商业普遍有着高频次的内容更新:成都Cosmo每月1-2场主题活动,长春“这有山”年调铺率(商业项目中进行店铺调整的数量占总店铺数量的比例)达40%。同时,项目方更注重定制化运营,采用“一店一策”招商模式,品牌入驻需经历从外立面到空间规划等多轮方案反复打磨。


为什么非标商业运维成本高、玩儿法难度大,仍有大量从业者愿意投入其中?


中国消费者协会2024年5月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提出,2024年,情绪释放将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线下消费热度指数同比增长14.2%,其中沉浸式体验、非遗手作等新型消费场景增速超20%。


“一方面,千篇一律的盒子商场难以捕捉年轻人的注意力;另一方面,非标商业为‘体验消费’提供了生长土壤。”成都此地CyPARK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消彼长之间,构成了商业地产格局的变迁。


盈利模式的多元化也是重要驱动力。翁剑武以文三街为例对记者分析,除基础租金外,街区还会通过活动售票、研学业务、商务接待等增值服务与商家分成。这种“固定内容+流动内容”的合理搭配,可有效兼顾一个项目的话题度与转化率,这也被认为是商业地产盈利的未来趋势。


2025年3月15日,在杭州文三数字生活街区的文三科技研学活动上,学生正在与机器人握手。受访对象供图

此外,“非标商业”多建于城市更新的浪潮中,“非标商业”也可盘活存量空间。从中央到地方,政策层面持续发力:2024年11月,商务部等七部门联合引发《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推动百货、购物中心、社区商业等多业态迎来全方位改造契机;2023年印发的《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鼓励开展综合区域整体焕新、商业商务活力再造“六大行动”;2025年4月初,北京市商务局发布通知,对全市商场、商街、商圈品质提升项目给与最高500万元的项目补助。


2025年3月16日,静安首发品牌馆亮相上海张园。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记者还观察到,首发经济的兴起与非标商业相辅相成。从实践来看,首店、首展、首秀等近年来大量落地“非标商业”。


以北京为例,截至2024年12月,THE BOX朝外A馆已引进首店超40家,达成5亿元消费额。在上海,张园西区开放后,成功引入30家高能级首店,商业载体出租率超70%。在成都,麓湖CPI自开业以来,引入品牌西南或成都首店占比超80%,其中某女装线下首店平均月坪效(每平方米的营业面积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销售额或经营效益)达7000-7500元。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首店品牌往往需要营造独特空间、氛围来强化品质感和新鲜感,非标商业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从市场数据来看,非标商业赛道正日益拥挤。商业房地产服务与投资公司世邦魏理仕数据显示,2023年,仅成都就新增14个非标商业项目,供应量达49万平方米,首次超越传统商业。2024年预计还将新增55万平方米。


3


长效运营何解?


尽管人气火爆,非标商业的可持续性仍面临挑战。


常逛京西商圈的游女士感觉,部分商区动线设计不合理,消费者无法自然路过所有商铺,“绕路式”体验差到只想赶紧离开,更别提好好消费了。


“我不会一直为表面噱头停留、买单。”消费者唐女士直言,商区里的松弛感不是种几棵绿植、放几个艺术装置、拼凑一些流行词汇就能实现的。


“不是所有创意都值得一个夸张的价格。”热衷于逛各种新消费场景的陈女士在北京西郊的一家非标商业说,区域内许多店铺看似个性十足,实则产品普通,价格却是同类商品的数倍,怪不得有网友开玩笑说非标商业有自己的“汇率”。


在行业人士看来,非标商业要锚定“人”的需求坐标,精准定位客群。“商业策划是商业项目落地最为关键的第一步。”杭州一直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兼设计总监谢天认为,尤其要充分调查、综合考量周边人口密度、年龄分布、消费水平等信息。“若这一步有缺陷,即便设计出色,之后的运营也会充满不确定性。”谢天说。


2025年1月,在杭州天目里,人们正在感受“指尖造物”集市带来的乐趣。受访对象供图

杭州天目里负责人认为,“非标商业”更加需要“明确定位属性”,招引商家的品牌调性要“同频”,如年轻化的商业项目,就应将目光紧紧锁定95后、00后,做好IP经济、社群活动等;主打运动的主题公园,则可以通过开发细分运动,吸引更广泛的运动爱好者。当然,也要严格把控产品品质、装修陈列、服务水准、营销传播等。


选址同样关键。“并非处处都具备适合非标商业生长的土壤。”谢天认为,老旧街区、工业厂房、城市公园景区等“因地制宜”的公共空间都是非标商业的理想载体。“这类改造的核心,是将建筑肌理、地理标识、承载城市记忆的文化符号等‘不可复制的空间基因’,转化为差异化商业竞争力。”


2025年1月1日,人们在成都天府新区麓湖CPI项目内游览。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成都麓湖CPI相关负责人则认为,做好非标商业的关键在于运营团队,以及因团队而迸发出的策略和做法。“品牌都十分愿意跟着成熟、有经验的商管团队走。”仲量联行中国区零售地产及消费研究负责人朱建辉指出,商管团队要有长期合作的品牌资源库,还要有能力整合品牌资源,甚至孵化新兴品牌。


“即便我们不做也会有人去做。”在成都Cosmo招商负责人巫天晴看来,非标商业的吸引力在于有趣、创新、有意义。“非标商业仍处于成长与探索阶段,与其说是一种形态上的自我革新,不如说是商业地产迭代的必经之路——它为创新品牌提供舞台,为城市更新注入活力,也给消费者带来更多新选择。”


来源:新华网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鸡毛百科 琼ICP备2024042143号-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