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年轻人越来越注重个体感受,常根据自身情感状态选择不同的服务或产品,情绪消费成为消费市场的新热点。然而,这一新兴消费趋势背后,隐藏着一些值得警惕的风险。对此,要理性看待情绪消费,推动这一新兴领域在健康、规范的轨道上发展,使其真正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支持模式。
主打情绪价值
当“花钱买快乐”成为人们的消费新趋势后,许多商家从中看到商机,从视觉、听觉、触觉等维度掘金情绪价值。《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情绪成为年轻人的消费需求,近三成受访年轻人会为情绪价值买单。
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青年人难免面临学业、工作、情感等多重考验。以叫醒哄睡、聊天倾诉、AI陪聊等虚拟商品,以及二次元谷子经济、潮玩手办物品等为代表的精神消费,是市场对用户情绪的深度挖掘和商业化利用,为一些渴望情感宣泄和心理慰藉的消费者打开了窗口。这背后,是消费观念的变迁:一些消费者不仅关注商品的物质属性,还愿意为情感体验和心理满足买单。
社交方式嬗变带来人际关系改变。便捷的线上社交虽然增加了交流的频率,但也可能导致现实社交的疏离,这使得情绪消费成为一种弥补现实社交不足的方式。同时,Z世代更加注重个性和自我表达,情绪消费成为一种展现自我、表达情感的新选择。
消费市场的不断细分和多元化,为情绪消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南开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心理学系教授陈浩说,一些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用户画像,可精准捕捉用户的情绪状态,设计出满足其情感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用消费填补情感空白”?
消费者在追求情绪满足的过程中,可能受到各种诱惑,步步深陷其中。有年轻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精打细算,却在乙女游戏中豪掷千金购买虚拟服饰;有男性玩家为网游角色花费上千元购买“皮肤”;一些情绪消费者甚至挪用生活费,增加了个人或家庭的经济负担。
陈浩认为,一些平台不断诱导用户购买情绪化商品或服务,其商业化特性可能让用户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过度依赖情绪消费,可能让用户形成“用消费填补情感空白”的错误观念。

南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梁峰说,这类消费能够短时间满足情感需求,若过度沉迷可能导致个体更深层次的情感缺失,让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更加疏远。
一些商家还利用消费者的好奇心和情绪需求,夸大其词,虚假宣传,推出各种新奇但无实际价值的商品或服务,诱导消费者冲动消费。消费者在实际体验后却发现与宣传相去甚远,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情绪消费平台通常需要收集用户的相关数据,用以提供个性化服务,像树洞倾诉、连麦语音等涉及隐私的网络途径可能存在泄密风险。消费者的身份信息、兴趣爱好、消费习惯一旦被不法分子获取,还存在发生网络诈骗的风险。
此外,情绪消费领域准入门槛低、从业人员资质参差不齐,相关服务缺乏统一标准。半月谈记者打开某电商平台,发现倾诉、叫醒、陪聊、哄睡、安慰等虚拟服务五花八门,价格从几元至上千元不等,部分网店销量极高,但产品的服务内容、服务时间、从业人员资质等均无体现。
梁峰说,一些情感陪护服务平台可能会利用用户的情感需求,提供软色情内容,引发社会道德和法律问题。某些情绪消费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与价格严重不符,消费者维权困难。
让情绪消费步入正轨
如何有效规避风险并进一步激活情绪消费?应通过加强行业监管、提升用户素养等,更好地服务于情感消费需求。“只有在健康、规范的轨道上发展,情绪消费才能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支持方式,而非情感依赖的陷阱。”陈浩说。
规范行业准入标准与市场秩序。陈浩认为,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情绪消费行业的标准和规范,明确服务内容、从业人员资质、平台运营规则等方面要求;提供情感陪护或心理咨询服务的平台,应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心理咨询或情感辅导等专业资质;通过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有效提高服务质量,避免不合格人员进入市场。另一方面,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情绪消费平台的服务质量、用户满意度、数据安全性等进行独立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
加强情绪消费平台监管。梁峰表示,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对平台的内容进行定期检查,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同时,鼓励用户举报不良内容,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机制。情绪消费平台应进行严格的自我审查,杜绝软色情、虚假宣传等不良内容的传播。此外,相关企业可以与心理健康机构合作,引入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情感导师等,为用户提供更加科学的情绪管理服务。
提升数据隐私保护能力。应完善数据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明确情绪消费平台在数据收集、存储、使用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情绪消费平台应增强责任心,采用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技术手段,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同时,平台应在各种可能泄露隐私的环境里为消费者做出预警,提高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提升年轻人“情感素养”。深圳品质消费研究院院长杨庆星表示,教育机构、社会组织、情绪消费平台应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引导,让年轻人认识到情绪消费的局限性,避免过度依赖情绪消费,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同时,平台可以设置消费提醒功能,当用户的消费金额或频率超过一定阈值时,向其发出提示。此外,社会组织和教育机构可以通过组织线下活动、提供情感辅导等方式,帮助一些年轻人打开封闭、狭窄的圈层,增强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交流。(评论员 宋瑞)
来源:半月谈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