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临沂客户端讯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引领人昂扬向上,感召人发愤图强,激励人勇毅前行,蕴藏着创造历史伟业的澎湃势能。

沂蒙精神是临沂乃至山东最宝贵的精神财富。7月1日,《山东省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部传承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省级法规,标志着弘扬践行沂蒙精神站在新的起点。
赓续精神,薪火相传。在逐梦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发展航道上,我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沂蒙精神的重要论述为指引,以重塑“党群同心”关系为主线,系统推进全环境弘扬践行沂蒙精神工作,凝聚起更强劲、更高昂、更饱满的精神能量和实践能量,奋力谱写临沂现代化强市新篇章。
(一)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研究、弘扬与践行沂蒙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入系统的研究是弘扬和践行的基础。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革命精神重要诞生地资源优势,始终把挖掘、阐释、弘扬、践行沂蒙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扎实推进,不断推动弘扬践行沂蒙精神系统化、立体化、多样化,努力打造新时代沂蒙精神的理论研究高地、人才集聚培养高地、红色基因宣传高地、学术交流推广高地。
“沂蒙精神的‘精髓’,是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这一特有的精神形态,是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不断激活的精神源泉,为党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如何应对严峻考验、化解独有难题、永葆青春活力提供了具有永久启迪意义的宝贵答案。”2023年8月,在山东社科论坛2023——沂蒙精神赋能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研讨会上,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包心鉴这样解析沂蒙精神。通过举办理论研讨会、学术研讨会、文化论坛等方式,我市不断深化沂蒙精神理论研究,拓展研究领域、提升研究高度。
近年来,我市先后举办或承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理论研讨会、“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与新时代党群关系理论研讨会、“山东社科论坛2022·新时代沂蒙精神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红色文化论坛、沂蒙精神论坛等。截至2023年,共形成理论研究成果530余篇,立项“沂蒙精神研究”省社科课题20余项、市社科课题324项;刊发市委主要领导署名理论文章13篇。其中,依托泰山学者专家,推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沂蒙精神》等高质量研究成果。
深入挖掘和研究沂蒙精神,为推动新时代沂蒙精神的广泛践行提供了理论支撑。2024年,我市参与山东沂蒙精神研究会工作,配合制定《沂蒙精神研究推进工程(2024-2030年)》具体工作计划。
管长远、最有力的保护传承,是将其上升为法律。2025年,我市积极配合省里开展《山东省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条例》立法研究,该条例已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
(二)
沂蒙精神映照着党的初心使命、诠释着党的性质宗旨,是滋养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传承弘扬沂蒙精神,不但要普及传播,更要推动伟大精神“走出去”。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愿亲人早日养好伤,为人民求解放,重返前方,重返前方……”

7月5日晚,临沂奥体公园体育馆,“山歌响起的地方·刀郎2025巡回演唱会”盛大开唱。刀郎重新编曲演绎《沂蒙山小调》《沂蒙颂》等沂蒙红色民歌,将民间音乐元素与历史叙事、革命故事相融合,引发现场万人合唱,也感动着场外千万歌迷。刀郎也将这些歌曲带到了济南、上海、杭州、武汉……
刀郎与沂蒙、沂蒙精神的深刻共鸣,打造了承载、展示沂蒙精神的红色新经典,无疑是弘扬沂蒙精神的“意外之喜”。

通过聚焦沂蒙红色文化主题创作,临沂实施红色文艺精品创作行动,举办“沂河之夜”小戏小剧展演活动,拍摄红色电影《大突围》《沂蒙山小调》《红嫂》等,创编临沂版民族歌剧《沂蒙山》,艺术化、形象化、网络化呈现沂蒙精神。其中,《沂蒙山》在全国巡演70余场、观众达10万余人次,社会反响热烈。
在更广阔的空间里,临沂主动出击,广泛开展“沂蒙精神万里行”“沂蒙精神百校行”等活动,并依托北京、上海等沂蒙精神展馆,开展红色文化交流互鉴,坚持“走出去”深化沂蒙印记,让沂蒙精神在全国各地播下火种。
今年1月,“沂蒙新红嫂”于爱梅来到祖国的西北边陲,看望守护国家安宁的子弟兵,宣讲感人至深的沂蒙精神;5月28日,由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沂蒙精神代代传”主题宣讲活动走进北京大学,沂蒙精神主题宣讲引发热潮。
“临沂的红色革命故事、历史文化底蕴、现代化城市建设等,都深深感染了我。沂蒙精神应该根植于新时代青年的内心深处、付诸实际行动。”北大学子刘健生说出了青年一代对沂蒙精神的认同。
2024年,“沂蒙精神万里行”活动先后走进北京、上海等10多个城市,宣讲沂蒙精神50余场次;“沂蒙精神百校行”先后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56所高校开展宣讲活动80余场次。今年上半年,以“沂蒙精神代代传”宣讲品牌为统领,推动沂蒙精神走出去,走进清华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福建宁德海军基地、西藏日喀则等地。截至目前,全国大学生沂蒙精神志愿宣讲团队累计宣讲10600余场次,服务对象104万人次。
对内,在沂蒙精神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进网络等“六进”活动中,全市各类学校积极开展专题宣讲、讲故事比赛和红色研学等累计8000多场;开展红色故事讲解大赛、“星火阅读”行动等系列活动,组建近400支红色宣讲队伍,培养2600余名优秀红色讲解员。

深化沂蒙精神文旅融合,是我市近年来宣传推介的突破口。今年“五一”假期,沉浸式体验抗战项目《跟着团长打县城》爆火,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媒体广泛关注,成为国内热点。据统计,全市红色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万余人,间接就业人数10万余人。
(三)
沂蒙精神是“党心为民”和“民心向党”的双向奔赴。
临沂市委、市政府深入组织开展弘扬践行沂蒙精神活动,把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作为工作标尺,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从沂蒙精神中汲取实干的力量、奋进的动能,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共同富裕,重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
2024年12月30日,我市举行“沂蒙发布厅——临沂市优秀沂蒙精神践行者”发布仪式,“时代楷模”王传喜、“沂蒙新红嫂”于爱梅等100人荣登榜单。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展现了临沂人民无私奉献、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践行沂蒙精神的积极性。
当前,沂蒙精神已深深扎根沂蒙大地和广大沂蒙儿女心中,践行沂蒙精神已成为全市人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一批批优秀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断涌现,成为新时期践行沂蒙精神的典型示范。
“我刚到西墙峪村的时候,全村只有一条水泥路,还不到三米宽。后来,通过研读、宣讲沂蒙精神,我从中汲取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劲动力,坚定了在村里做好红色研学、文旅产业的发展思路。”沂水县西墙峪村90后党支部书记王成成说。
在王成成的带领下,西墙峪村保护运用好红色资源,打造了西墙峪红色记忆馆,将红色研学活动与乡村旅游“串联”起来,开发了更多的文旅项目,切实增加村民收入。截至目前,西墙峪村累计接待各类学员及游客30多万人次,村集体收入由不足10万元增加到3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5年间增加了2.8万元。
群众是践行沂蒙精神的主体。我市积极动员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明实践活动,引导群众自觉当好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践行者,续写“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时代新篇。
临沭县曹庄镇朱村,是远近闻名的红色堡垒村。80多年来,钢八连救朱村的红色故事代代相传,成为沂蒙精神生生不息的真实写照。每年春节,朱村各家各户的头碗饺子都会先祭奠英烈,延续至今。
“朱村依托丰富红色资源,积极扩建了沂蒙支前馆、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等红色阵地。”朱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介绍。临沭县借助朱村的红色优势,推动现代农业、旅居度假、红色研学等产业深度融合,让村里有了产业、村民鼓起腰包,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奔头。
精神力量,绵延不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新时代、新征程,临沂正把传承弘扬沂蒙精神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相结合,踔厉奋发、踵事增华,全力推动临沂“走在前、进位次、提水平”,用拼搏和实干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珊珊
编辑:张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