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智元、宇树获1.2亿元大单:谁是人形机器人的买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7 03:01:00    

2025年3月1日,浙江宁波前湾新区,数十台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在极氪5G智慧工厂开展实训。视觉中国/图

2025年7月12日,中国移动杭州公司发布的一项人形机器人采购订单引发关注: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中标,金额超过1.2亿元。

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这可能是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接到的最大一笔订单。

根据此前该项目的比选公告,本次采购包1为全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预算为7800万元,最终中选人为智元机器人;采购包2为小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算力背包、五指灵巧手,预算为4605万元,中标人为宇树科技。

智元机器人方面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笔订单里的人形机器人将进入中国移动的营业厅当导购。智元机器人刚“曲线”进入资本市场,与创始团队联合收购了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688585.SH)的六成股份。

同日,据蓝鲸新闻报道,奇瑞与AiMOGA团队联合研发的墨甲机器人将于9月底在国内正式发布,不仅会卖给经销商,也会卖给个人。

与此同时,具身智能行业融资在7月也达到高峰,大小企业纷纷宣布了消息。

7月7日,清华系具身智能企业星动纪元完成近5亿元A轮融资,客户包括麻省理工、斯坦福、字节跳动机器人实验室、海尔智家和联想等。次日,杭州云深处完成近5亿元融资,云深处的机器狗已应用于电网电站巡检等项目。

7月9日,杭州星海图公司完成A4及A5轮战略融资,合计融资金额超过1亿美元。第二天,跨维(深圳)智能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亦宣布完成数亿元融资。

人形机器人已经有哪些应用领域?商业化跑通了吗?

先进工厂

工业场景中,汽车总装产线正成为人形机器人早期落地的必争之地。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这与中国汽车制造的飞速发展与数字化在工厂中的应用广泛有关。

优必选是中国最早成立且最早实现人形机器人量产的企业之一,2023年赴港上市,有“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之称。

乐聚机器人董事长冷晓琨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他最初反对人形机器人进工厂。“很多工厂里已经完全自动化了,有AGV(自动导向搬运车)、机械臂、自动化设备,加上人形机器人效率和成本受限,没法大规模应用。”

2024年上半年,冷晓琨在走遍几乎所有车厂后,改变了看法。

他发现,有大量非标准化场景需要人形机器人来解决。比如总装线检测等工作,“AGV、机器狗、机械臂就解决不了”。再比如,像箱子搬运、物料分拣,很多也是柔性生产,“只能是人来干这些枯燥的工作,但这些岗位很难招到人,而且人力培训成本很高。”

AGV依赖预设轨道或磁条,仅适用于工厂、仓库等结构化平坦环境,难以适应总装产线中频繁切换的工序。传统机械臂通常针对特定任务和固定工位,一旦任务需求改变,往往需要重新编程甚至重新部署。

冷晓琨认为,人形机器人可凭借双足设计和类人形态,穿越高矮不平的地面,执行更精密操作、设备巡检等跨领域任务,实现“一机多用”。

以优必选研发的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1为例,通过端到端的模仿学习,可执行末端物流分拣任务。它能够通过视觉识别料箱并将其搬运到料车上,同时具备实时反馈物料信息的能力。

针对大尺寸料箱,多台Walker S1可通过协同控制系统实现负载均衡与轨迹规划,解决传统AGV因负载不均导致的稳定性问题。

“过往的12个月,在单个车厂、不同的工位,优必选实现了3-5台人形机器人的实训。”谭旻说,Walker S1主要在产线上进行分工,从事分拣、车身检测、搬运、贴车标、质检等不同工作。

优必选向南方周末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Walker S1已进入比亚迪等车企的工厂,第一阶段实训后,效率提升了一倍,稳定性提升了30%,相关优化工作还在持续进行中,预计在2025年第二季度具备规模化交付条件。

事实上,不少人形机器人公司在工厂应用选择两条腿走路,即轮式、双足机器人并行方案。其中,轮式机器人结构相对简单、运动效率高、能耗低、稳定性好、承载能力强,成本也相对较低。

“我们有的车间很宽阔,主要用上半身,这时候就用轮子。但有的厂区内高矮不平,过道很窄,没办法转身,这时候就用双足机器人。”冷晓琨说,在工业领域,双足和轮式机器人的会配合着用。但是一旦打通用概念,各个场景都能用的时候,一定是“两条腿的”。

销售助理

不仅最早进入汽车工厂,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力量之一也是车企。

2024年1月,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在X发布短视频,只见一身白色涂装的“擎天柱”(Optimus)机器人站在工作台前,依靠手指、手臂运动,从筐子中取出一件黑色T恤衫铺开、叠起,整个过程有条不紊。

马斯克认为,人形机器人有着远超特斯拉所有其他产品价值总和的潜力。在特斯拉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中,他强调Optimus已经在执行工厂任务,并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更广泛地使用。

特斯拉方面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将来实现量产的人形机器人成本大约2万-3万美元,可能比一辆车还便宜。“它可以当老师、照顾小孩、遛狗、修剪草坪、购物、帮你倒酒水饮料等等。”

国内来看,华为、比亚迪、小鹏等企业亦纷纷布局机器人赛道。

2024年11月6日,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在2024小鹏 AI 科技日上首发。Iron高178cm,重70kg,和成年男性身形相仿。此外,它的双手也按照1:1的人类双手尺寸设计,拥有15个自由度,整个身体则具备62个自由度。

小鹏一名工作人员曾告诉南方周末记者,Iron已经在小鹏汽车广州工厂“打工”。在小鹏P7+的生产线上,部分岗位已经由这款机器人来辅助操作,包括打螺丝。

不过,Iron在生产线的动作仍较为迟缓,仍无法代替人的作用。“一个人在车间打工还要熟练一段,没那么快的。”上述工作人员说。

2024年8月,奇瑞发布CheryGPT大语言模型,率先应用于墨甲机器人。首款墨甲机器人名叫墨茵,该机器人身高167cm,体重65kg,拥有41个自由度。其具备多模态环境感知、自主行走规划、巧手操作和基于大模型的专业领域问答能力。

据官网介绍,墨茵具备“感知—理解—决策—执行”能力,能在4S店担任“销售助理”一职,与工作人员协同配合,一起为进店顾客提供接待、导购、预约试驾等服务,还能绕开人群,从吧台取水后,为顾客递送。

一位奇瑞工作人员曾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目前该款机器人高配版本价格在30万元左右,量产后价格会降至10万元左右。前期墨茵只卖到4S店,目前已经落地马来西亚。

“如果广汽所有的4S店能展示或买一台人形机器人,几千台(机器人)就卖出去了。”广汽集团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张爱民曾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车企制造机器人的优势是采购链可以共用,如算力、芯片、激光雷达等。

人形机器人分服务和移动两部分,服务靠机械手,移动靠双足,“移动的部分跟汽车的智驾很类似”。张爱民说,这可以发挥车企在智能驾驶方面的优势。此外,汽车主机厂过剩的产能可以去做机器人。

在2025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获中国移动大单的智元机器人,表演写毛笔字。视觉中国/图

靠教育等板块输血

不过,从冲刺或已经IPO的机器人企业公布的财报来看,盈利路径尚未跑通。

不久前,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具身智能目前是估值过高的赛道,因此最近几个月公司天使基金已经陆续退出了一些早期项目。

7月9日,移动机器人厂商极智嘉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被视为“仓储机器人第一股”。2021-2024年,其收入从7.9亿元增长至24.09亿元,但累计亏损达35亿元,过去三年净亏分别为15.67亿元、11.27亿元和8.32亿元。

在2025年一季度业绩交流会上,优必选公布的数字是,2024年人形机器人收入约3500万元,交付的人形机器人是10台。

2024年,优必选总营收13.05亿元,同比增长23.7%。但过去5年,优必选也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累计亏损50亿元。

谭旻坦言,人形机器人尚处于产业发展非常初级的阶段,目前研发投入占比极高,2021-2023年,优必选每年研发经费均占整体营收的40%-50%。

高工咨询总经理郑利瑶向南方周末记者总结,现在大部分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集中在科研院所、娱乐行业以及特种行业等。多数工厂试验落地的不是真正的人形机器人,大部分属于轮式机器人,且用于一些简单的搬运,“坦白来讲,还是以示范为主”。

这倒逼人形机器人企业不得不通过其他板块输血。

比如优必选常年依靠教育等领域获取收入。2024年,优必选的营收主要来自销售智能机器人和相关解决方案,其中教育机器人、消费机器人以及物流机器人,分别占到总营收的27.8%、37.5%、24.7%。

也就是说,其九成收入都来自教育、物流、消费级等细分领域,这些产品只使用其人形机器人技术中的部分模块。

冷晓琨也称,乐聚机器人主要靠教育板块盈利,这些人形机器人被售卖至高校做科研或展示。“因为我们有教育板块,所以(收支)基本是持平的。”

一位业内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目前人形机器人除了应用于教育市场,还往往销往竞争对手那里,“像宇树这样的机器人我们也会买过来,看看别人进展到哪里”。

受访者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要迎来真正爆发,需要应用于服务领域。现有人形机器人技术还不足以支撑其在家庭场景提供各种服务,安全、效率、伦理、智能化等问题还没有解决。

比如,人形机器人进家庭,成本就是拦路虎。目前多数人形机器人售价在30-50万元之间,普通家庭难以承受。冷晓琨提出,人形机器人能否落地或许可以通过计算ROI(Return on Investment,投资回报率)来衡量,假如一台人形机器人的售价可以顶一个人两年的工资。“我们判断,人形机器人能用3-5年,这个成本是能覆盖过来的。”

按冷晓琨的设想,未来人形机器也许会朝着套餐化的方向发展。“你可以去购买不同的具身智能技能,比如做菜、洗碗、洗衣服。”

“都认为自家是最好的”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现阶段的人形机器人更适合落地在工业领域,特别是仓储物流、搬运、分拣,也包括智能制造、特种行业。因为在相对结构化、相对可控的场景里,对现阶段尚不成熟的机器人大脑,要求会更低。

一位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具身智能大模型,远没有语言大模型发展迅速,最大的障碍是缺乏各种动作数据的“投喂”。“首先得有真实的数据,这是最原始、最基础的。还要把仿真数据跟真实数据做复合,这样数据量进一步加大,要有足够数量、质量的数据才能完成大模型的初步训练。”

郑利瑶也认为,虽然不少企业宣称即将大规模交付人形机器人,但整个产业链远未做好准备,其中最突出的难题之一就是没有大规模用于训练的数据。

此外,在场景的落地上,需要大量工程师根据产线的需求去做算法更新。“对于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来说,首先人力就已经碰到瓶颈了。”

人形机器人的感知及规划亦是技术难题。郑利瑶说,过去的人形机器人只是解决了控制部分,比如手臂及双足怎么动起来。但怎么去感知世界、执行指令、前后如何衔接,基本上处在一个非常早期的阶段。

“我们今年成立了很多训练场,我开玩笑叫机器人技能大学。”冷晓琨说,人形机器人要学各种技能,就要在训练场里采集人的数据。“比如叠衣服,需要把人怎么叠衣服的数据采集下来,再借由大模型训练出来。同样,工厂里电焊或检测的技能,都是这样教出来的。”

此外,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还面临一个关键矛盾,多种零部件标准不统一。供应商难以靠定制少量非标准化的零部件获利,供应链降本难以实现,人形机器人价格就可能居高不下。而本体企业则需要针对细分场景进行差异化创新。

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即聚焦于人形机器人整机研发、制造与系统集成,并主导产品功能定义与场景落地的科技公司。它们区别于零部件供应商或算法服务商,是产业链中承担“系统整合者”角色的关键主体。

“以灵巧手为例,厂家结构设计有齿轮、连杆甚至还有腱绳。其实现在最关键的卡点是技术尚未收敛,至于哪条技术路线是对的,大家都还没有共识。”一位人形机器人企业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硬件不一致,控制电机转速的信号也不同,“硬件和软件都还没定的时候,你的芯片也定不了”。

作为机器人的“末梢神经”,灵巧手自由度数量直接决定操作精度。

另一位人形机器人创始人则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人形机器人业内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判断各家主体企业处于行业什么水平,“都认为自家是最好的”。

南方周末记者 赵继林

责编 冯叶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鸡毛百科 琼ICP备2024042143号-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