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审计调查是指 审计机关依照审计法律法规及国家有关规定,运用审计的相关程序和方法,对预算管理或者国有资产(含国有资源)管理使用等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的专门调查活动。专项审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服务宏观经济调控,拓展审计工作思路,深入推进研究型审计,并探索审计的新功能。
专项审计调查的特点包括:
审计手段:
专项审计调查是利用审计手段进行的,与其他调查研究有本质区别。
多种调查手段:
可以采用观察、问卷、座谈、走访、函询等多种调查手段。
数据与文字表述:
既能通过数字说话,又有评价、分析、建议和措施等文字表述。
关注点:
既关注经济运行的速度,又注重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管理性评价和监督:
取得充分、可靠、相关的审计证据,并对照审计依据来证实调查对象情况,具有一定管理性评价和监督的功能。
问题导向:
根据领导关注的焦点、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难点问题选择调查项目。
宏观性:
专项审计调查应当围绕党委政府、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或者是审计中已经发现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开展。
建设性作用:
审计调查结果具有一定影响力,能够发挥宏观性、建设性作用。
专项审计调查的事项范围包括:
预算管理:
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调查。
国有资产管理使用:
对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调查。
特定事项:
包括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执行情况,行业经济活动情况,有关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情况等。
专项审计调查的步骤通常包括:
计划管理:
专项审计调查事项应列入审计计划,实行计划管理。
组建调查组:
成立专项审计调查组,制定审计调查方案。
实施调查:
依据审计调查方案,采取审计方法取得相关证明材料。
报告与审议:
调查结束后,提交专项审计调查报告,并征求被调查单位的意见,审计机关对报告进行审定后上报。
处理与处罚:
对于发现的违反国家财经法规行为,审计机关应依法作出处理处罚。
专项审计调查是审计机关的基本监督形式之一,要求将专项审计调查事项的全部相关材料建立档案进行管理。